2013年,中國網路零售市場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統計顯示,截至6月底中國網路購物網民規模達到2.71億人,網路購物使用率提升至45.9%,這兩大因素成為助推網路購物市場規模繼續擴大的主要驅動力。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數據,2013年上半年中國網路零售額達到8798億元,同比增長79.8%,其中二季度為4612億元,同比增長84.3%;而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2013第三季度中國網上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為4547.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2.4%。由此判斷,2013年1~9月中國網上零售額已超過1.3萬億元,達到乃至超出2012年全年的水準。
2013年,中國的“雙十一”網上促銷也再創“井噴”紀錄:天貓支付寶當天成交金額350億元,較上年提高了83%;蘇寧也在當天刷新單日銷售紀錄;而銀泰百貨精品旗艦店當天銷售額達3700萬元,與銀泰旗下29家實體商店2012年平均每日的銷售總和相若,是2012年同日銀泰網上銷售額的6倍。美國電子商務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預測説,2013年全球電子商務企業面向個人的銷售額預計將達到1.2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7%,而中國預計增長65%,增勢迅猛。一位負責電子商務與資訊化的中國官員充滿信心地表示:2014年中國有望在網購總額上超過美國。
隨著三四線城市及縣城網際網路滲透率的提升,網路購物方式正向這些地區加速滲透。有專家評論説,也許是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實體商業遠不如一二線城市,再加上近年來三四線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快於一二線城市,致使在網購增速上三四線城市比一二線城市大約高出20個百分點。而根據淘寶網2013年7月發佈的《縣城網購發展報告》,縣及縣級市的網購熱度也超過了一二線城市。該報告説,全國縣城每人平均網購消費近6000元,平均每人一年網購54次,而一二線城市每人平均網購消費為4700元,每人平均網購只有39次。
2013年,“全渠道零售”(Omni-ChannelRetailing)的行銷概念開始在業內引起熱議。此概念的基本意思是,零售商利用各種可能的行銷渠道為顧客提供交易平臺,不僅包括傳統的實體商店,而且包括網店、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以及社交網站、網路家電、呼叫中心等。有論者指出,從目前的條件看,無論多麼大的企業,追求全渠道都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經濟的,最好的途徑是遵循這個理念,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多種渠道組合。事實也確是如此。2013年中國零售業儘管熱炒“全渠道”概念,但真正熱絡的還是基於網購的“多渠道”探索,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網店與實體店的融合備受關注。即O2O模式(OnlineToOffline),係指將線下商店與網店融合起來的行銷渠道組合。消費者在網店通過線上支付購買商品或服務後,線上下實體店取貨或享受服務。或者反過來操作,在實體店看好商品後在網上購買。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年底中國連鎖百強流通企業中已有62家開展了網上零售業務。不少零售商開始嘗試整合線上與線下渠道,包括産品選擇、價格、庫存、物流、售後服務等,並提供一致的品牌體驗。這方面受到各界關注的例子,諸如蘇寧在2013年轉型為“雲商”零售模式後﹐推出了“店商+電商+零售服務商”的全新定位﹐實行線上線下同價﹑開放平臺等;銀泰百貨與天貓宣佈達成戰略合作,未來雙方合作重點將主要放在O2O領域。實際上,銀泰百貨線下35個實體店已經參與了2013年“雙十一”促銷活動,用戶可嘗試線下體驗、線上購物的O2O式消費。銀泰還在其百貨店和購物中心鋪設免費Wi-Fi,期望將門店商品數字化,實現零售的管理和統籌,以後再逐步抓取用戶數據,利用銀泰網打通線下實體店和線上的VIP賬號。與此同時,利用包括便利店在內的各類社區網點,實行“網訂店取”的模式受到普遍青睞。2013年4月,亞馬遜中國在上海與全家便利店(FamilyMart)合作開展了自提貨業務,天貓商城、京東商城、蘇寧易購、噹噹網等主流電商也都以不同形式開展了網上訂貨後的自提業務。其中京東商城除了自己配置全國城市自提點外,還採用與學校、社區、便利店、客運站等合作的方式運營自提點;蘇寧電器則在實體賣場內設立“易購綜合服務專區”,為消費者提供包括商品自提在內的服務,藉以補齊“最後一公里”不暢的短板。但總體來看,O2O模式剛剛開始探索,成效尚不顯著,從起步發展到壯大成熟需要時間。
二、移動網上零售加快普及。據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統計顯示,中國網路用戶中約79%的人通過手機等行動通訊設備登錄網際網路。隨著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網上購物正越來越多地使用這些設備進行。自2012年以來,中國3G網路、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速度明顯加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嘗試運用這種網上購物工具,致使移動購物的交易規模迅速擴大。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2013年第三季度移動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到433.4億元,同比增長141.9%,顯著高於同期網上購物整體增速。
業內普遍認識到,電商在移動網際網路銷售上發展潛力巨大,而事實上目前各個電商也都在抓緊佈局這一領域。其中,1號店從2011年起先是推出了手機客戶端“掌上1號店”,繼而將商品和二維碼以平面圖形式展示於人流較大的地鐵站內,客戶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實時購買,後來又將圖像變為3D(三維立體),使客戶看手機有了“逛超市”的感覺,在網上實現體驗式消費。2013年10月,王府井百貨集團新媒體行銷移動APP在百貨大樓和雙安商場上線,除了導購、提供消費優惠之外,顧客還可在就餐時用手機訂位、點餐,查詢空余車位,將實體店會員卡與電子會員卡相互綁定,實現消費積分、打折、自助查詢等功能。
有專家評論説,在下單時間上,使用PC端的消費者通常是上班時間下單,而使用移動端的消費人群晚上8點至淩晨1點是下單高峰,因此兩種電商渠道在時間上是錯位互補的,從而增加了整個網購實際為消費者利用的時間。此外,移動端用戶購買頻率也更高。然而,移動和線上支付公司Jumio的報告指出,約半數消費者因移動設備支付時間太長而放棄了購買,因此要使網上移動零售持續健康發展,下一步必須簡化移動支付流程。
三、社交網站作為“全渠道”中的新成員受到重視。這是因為消費者往往利用社交網站表達意見及購買慾望,是商家了解並聯繫消費者的重要渠道。畢馬威的一份報告指出,91%的中國網民在過去6個月內曾經連上社交網站,遠遠超過美國的67%及韓國的70%。零售商可與社交網站合作開展銷售推廣,推出移動應用,利用即時通訊或社交網站與消費者建立聯繫。例如,星巴克在2012年入駐微信,並通過微博、星享卡會員項目、門店、平面媒體等與消費者溝通。目前,品牌微信行銷大部分仍處於資訊推送階段,然而Nike用微信平臺實現了突破:添加Nike微信號,上傳任何一張照片,就能立刻生成對應的FreeID,獲得一張量身打造的跑鞋設計圖,同時參與活動的客戶還有機會贏取自己設計的跑鞋。這比起只利用微信做資訊推送的零售商又前進了一步。
有專家指出,目前國內有很多百貨企業嘗試融合多渠道,結果效果都不理想,原因在於:第一,中國百貨店大多以聯營模式經營,從而造成無法控制商品和定價等情況。以自營模式和自主品牌為主的美國梅西百貨,不僅能夠控制貨物的所有權,而且有46%的商品在別處無法買到,因此“多渠道”策略得以順利推進。第二,很多百貨企業線上與線下的銷售一般都是分開營運,未能形成互補,有些反而形成“左右手互搏”的自家競爭。第三,人才與資金投入不足、電腦系統支撐不力等,都是需要抓緊解決的問題。
展望2014年,專家預計,“全渠道”銷售的理念將繼續助推各種渠道互相組合、相互彌補,因為消費者不僅在商品需求上早已呈現出多元化,而且在購物手段上也開始追求多樣化。中國正在進入渠道融合與整合的時代,購物者不再忠誠于單一的渠道,而是期待著各種渠道組合所提供的無時無處不在的便利。把握“全渠道”的發展趨向,從自身實際出發,與時俱進選擇渠道組合方案,對於零售商來説無疑是今後成功的關鍵。
(發佈機構:中國商業聯合會)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