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食安辦承認
樣本可能途中變質
寧波市畜牧獸醫局人員昨赴慈溪取樣檢測
抗生素分解劑β-內酰胺酶怎麼產生的還是懸案
本報記者 李竹青 陳翔 本報實習生 章格
2月25日,網上曝出一份“2012年寧波奶制品抽檢不合格清單”,涉及4個品牌54個樣本(詳見本報昨日A7版)。
記者隨後得到一份落款“寧波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下簡稱“寧波食安辦”)的通報,顯示光明、涌優、寧波、雙峰、一鳴的5大品牌63個樣本檢出大腸菌群超標或β—內酰胺酶(一種抗生素分解劑)陽性。通報數據和網上一致,只是樣本數量多了9個。
寧波食安辦相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確認,網上公布的清單和記者拿到的通報內容屬實。
昨天,寧波食安辦相關負責人回應了奶企與網友的說法。
奶企:八九月抽檢,樣本或變質
寧波食安辦:奶箱無冷藏功能,樣本易變質
寧波食安辦稱,去年8~11月都有抽檢,但查出不合格鮮奶集中出現在8月和9月,這應該和天氣炎熱有關。抽檢樣本時,模倣訂戶取奶習慣,有時中午取,有時下午取,有時一兩天後取。選取超市貨架鮮奶,也脫離了2~6℃的保存溫度,會造成細菌生長,引起大腸菌群和抗生素分解劑的超標。
這位負責人認為,鮮奶不合格主要是運輸和居民飲用過程中變質。鮮奶高于6度就容易發生這種變化,而奶箱無冷藏功能。
數據顯示,8~11月份共對201批次鮮奶進行了抗生素分解劑β-內酰胺酶檢測,其中8月份抽檢74批次,35批次陽性,陽性率47.3%,9~10月份抽檢49批次,4批次陽性,陽性率8.10%,11月份抽檢78批次,1批次陽性,陽性率1.28%。說明氣候轉冷,抗生素分解劑含量β-內酰胺酶也會下降。
奶企:β-內酰胺酶指標不能直接作為質量判定標準
寧波食安辦:這是按國家規定來的
寧波食安辦稱,國家規定禁止添加抗生素分解劑β-內酰胺酶,檢查這一項是按照國家規定來的,但目前確實無法區分抗生素分解劑是內源性產生還是外源性加入的。
奶企:抗生素分解劑β-內酰胺酶陽性,對人體無害
寧波市畜牧獸醫局畜牧科工作人員:尚未發現有害
市畜牧獸醫局畜牧科工作人員稱,目前尚未發現抗生素分解劑β-內酰胺酶對人體有不良影響。昨天,他們已去慈溪,組織人員對全市所有該檢測的奶牛進行檢測,現在在等待檢測結果。
但鄞州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一位專家表示,長期喝含有抗生素分解劑β-內酰胺酶的牛奶,會使人體內的病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網友:八九月查出鮮奶有問題,為何未及時公布
寧波食安辦:這是程序,已口頭報告
寧波質監、工商部門人士:此前並不知情
食安辦稱,抽檢通報是評價性的,一年一次,按慣例是下一年年初發布。因無監管權力,故不與企業直接打交道,八九月抽檢出鮮奶有問題時,已立即和工商、質監等部門口頭打了招呼。
按照程序,他們每年對奶制品抽檢,形成報告,再將結果提供工商、質監部門參考,再由監管部分通報。本來通報是打算最近發的,卻被人先捅出來了。
但昨天寧波質監、工商部門人士告訴記者,此前對此事不知情。
奶企回應
杭州新希望雙峰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趙廣生很確定地說:“這個檢測肯定是有問題的。”
趙廣生說,按規定,抽檢取樣的樣品在運輸中要放在保溫箱內,周圍放上冰塊,這樣可以確保樣品不被破壞,“這次的抽樣肯定沒有嚴格按照要求來做,不然不會有這麼嚴重的超標。”
趙廣生表示,之前,公司從沒有收到過寧波相關部門關于此事的通報,“他們說抽檢是在去年8月份做的,其實在那段時間,國家質檢部門也剛對我們做了抽檢,結果都是合格的。”
寧波牛奶集團:
抽檢季節樣本易變質
寧波市牛奶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微博回應,抽檢時間在去年八九月,正值酷暑,而鮮奶在脫離2~6℃的保存溫度條件下,容易因失去防護而影響到質量。也就是說,抽檢時間本身並不利于鮮奶的保存。牛奶公司認為,這一次抽檢並不能代表2012年全年產品整體質量。
對此,他們拿出一組數據:2012年寧波市質監部門共對牛奶公司進行鮮奶出廠檢驗335批次,合格率100%,以此證明出廠產品全部合格。
寧波牛奶集團表示,絕不會添加抗生素分解劑β-內酰胺酶。抗生素分解劑β-內酰胺酶屬牛體本身產奶過程帶入,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此外,對內源性β-內酰胺酶的檢測方法和判定標準,從2009年至今尚無國家標準,也無科學的檢驗鑒定方法,因此該指標只能作為參考指標,不能直接作為牛奶質量判定標準。
寧波牛奶集團稱其奶源100%來自自控規模化牧場,無任何中間販賣環節,同時通過定期健康巡檢保障奶牛健康,牛奶在車上檢測合格後才會被收購和使用。
一鳴公司:
一如既往重視安全
浙江一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林主恩說,他們尊重這個檢測結果,不管它中間有什麼樣的原因。同時,他們會一如既往地重視食品安全。
目前,公司已進一步加強了從生產到配送等各個環節的監管,特別是冷鏈係配送方面,比如現在所有的運輸車輛都配了GPS,中途如果有車輛打開了車門,或者說本來只要3個小時運送到目的地的,它用了3個半小時,那麼車子將自動啟動預警係統。
光明乳業:
自查確認無問題
公司公共事務部的小龔表示,前天從網絡論壇得知2012年8~9月寧波奶制品評價性抽檢的相關信息,他們對此高度重視。
對于網絡論壇提到的產品,他們立即核查了去年生產過程記錄及產品出廠檢測記錄,均顯示為合格。
目前對于網絡論壇提及的產品評價性抽檢信息,他們在積極溝通過程中。
本報記者 吳朝香 陳翔
採編手記
抽檢完的近半年里,監管部門在幹啥
抽檢結果比較嚇人,但最讓人驚詫的,還是公權力部門的不負責不作為。
這次抽檢是寧波食安辦在去年八九月完成的,可直到今年2月25日,我們才知道結果——還是讓網友給捅出來的。
這中間隔了將近半年,咱們的監管部門在幹啥?
寧波食安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職能劃分,他們每年對奶制品抽檢一次,形成報告,再將結果提供工商、質監部門參考。食安辦不直接和企業聯係,也不公布問題品牌。抽檢結果出來後,他曾在第一時間給工商、質監部門人員“口頭打了招呼”,但沒有正式發通報——通報本是打算最近發的,卻被人先捅出來了。
對此,寧波質監、工商部門人士說此前並不知情。
退一步說,假使這位負責人說的都是事實,他第一時間“口頭打了招呼”,可面對大腸菌群最高超標1000萬倍、玻璃瓶裝鮮奶合格率14.81%的事實,這樣的解釋是否太過于輕描淡寫?抽檢一下,過半年弄個通報發給監管部門,這樣的程序是不是太人浮于事?
假使這位負責人說的都是事實,那麼,我們的工商、質監部門既不通知企業調查整改(除一鳴外,涉事奶企均表示不知情),也不公布情況,這半年,你們又在幹啥?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