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正在高速增長的通道中,正是由於其發展迅猛,作為其核心部件的動力電池,近兩年來需求缺口也進一步擴大。據來自北汽、江淮、上汽等整車企業的消息,廠家均表示,目前由於動力電池供應不足,已開始影響其新能源整車産量。
動力電池引來鉅額投資
市場上有需求,一定會被精明的商家瞄上。據了解,由於動力電池需求加大,不少動力電池生産企業看準商機,早已抓緊時間擴充産能。例如,全球動力電池的前三強——松下、LG化學(韓國最大的綜合性石化企業)和三星SDI(三星集團在電子領域的附屬企業)均已相繼在中國投資建廠。三星SDI是選擇了和國內發動機活塞環及汽缸套領域排名第一的安徽環新集團合作,其西安工廠于2015年9月建成投産,可年産4萬輛純電動汽車用電池;2015年10月,LG化學在南京的電池工廠竣工,具有年産10萬輛新能源汽車電池規模;2015年12月,松下表示將在大連建造電池工廠,預計2017年正式投産,屆時每年生産的電池可供20萬輛新能源汽車使用。
除了外資企業,國內比較具有特色的動力電池廠商,如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比亞迪汽車公司、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天能動力公司等,也紛紛大幅加碼動力鋰電池領域的投資,並在電芯、動力電池組、電池管理系統及儲能型電池組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實力。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我國動力鋰電池行業新增投資突破千億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步伐。
不過,如此鉅額的投資也引來業內人士的擔憂。有關專家表示,當前動力電池行業的投資熱潮,可能導致未來電池産能過剩。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國內較大的動力鋰電池廠商,大多是由消費類鋰電池廠商轉型而來。而動力鋰電池安全性和技術標準高出消費類鋰電池很多,如果缺乏技術積累,盲目轉型,市場前景將不容樂觀。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黃永和表示:“從各個廠商爭相擴大産能的態勢來看,動力電池將來也許會面臨産能過剩問題。”
安全性和一致性有差距
近些年來,由於我國汽車的迅猛發展,汽車投訴也在不斷增加,許多與新能源汽車有關的投訴也往往與電池相關。據了解,在今年“3.15”期間,關於新能源汽車消費投訴中,續航里程與宣傳不符、充電度數與宣傳不符、電池故障導致掉電嚴重三大問題成為投訴熱點,而這些問題都與電池有關。
據有關專家介紹,與日韓電池巨頭相比,我國電池廠商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安全性和一致性。業內人士指出,從材料到電池包的多種技術以及生産工藝、品質管理等綜合能力方面,國內廠商目前的差距不小。
在一致性方面,在國內電池生産過程中,一些生産工藝參數的要求沒有國外企業高,導致産品差異性比較大。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任勇表示:“可能國內企業單體的電池品質更好,但整車企業要用的話,還是國外的好。這是因為國外電池的一致性更好,這是關鍵。”國外廠商動力電池的生産控制點多達上千個,而國內廠商無法達到如此嚴格的品質控制水準。
産品品質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對此,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表示,動力鋰電池行業不能僅滿足於獲取國家補貼和擴大産能,更應練好技術創新、品質控制、品牌建設等內功。“動力電池是一個技術、資金高度密集的行業,産品要求很高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技術研發、資金實力和管理水準缺一不可。”
電池的安全性制約著電動汽車的安全性。據了解,針對動力電池生命週期當中的穩定性,目前我國做過大量的研究。試驗顯示,電池在做到900次左右時容易發生電池的熱失控問題。電池在正常使用3到4年之後,可能仍舊可以繼續使用,電池剩餘容量也基本維持在80%以上,但是它的安全性問題以及電池的安全監管和隱患排查問題都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表示,未來新能源電池會出現産能過剩,但行業競爭有利於優勝劣汰,靠創新和品質存活的企業才會有長足的發展。因此,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不能忽略品質這根弦。(本報記者 張海燕)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