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主營業務為汽車零部件製造與銷售的松遼汽車來説,從2009年至今,公司的員工人數均沒有超過100人,並且逐年遞減,與其所從事的行業性質完全不符。目前公司的員工總數僅有35人,其中還包括5名安保人員和下屬子公司的11名員工。
員工數量極度縮水的背後是松遼汽車主營業務連續多年的停産。據了解,從2009年10月份開始,松遼汽車主營業務汽車零部件的製造就開始進入全面停産階段,到目前也沒有重新投入生産。並且,受到公司唯一客戶中順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停産的影響,公司的汽車零部件生産業務復工無望。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累計虧損已達6.7億元,資産負債率達95.33%。與此同時,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公司凈利潤已連續多年虧損。
那麼,對於松遼汽車這種員工人數僅為幾十人,主營業務已經停産多年的公司,其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存在就是公司的目的。”一位不願具名的保薦代表人説,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公司都在等著掛牌出售,殼資源還是很值錢的。
針對公司的現狀,松遼汽車董秘辦公室不予置評,董秘辦公室接線人員説,董秘和證券事務代表均不在。“董秘主要負責回答投資者的疑問,不回答媒體的問題。”
員工人數逐年遞減
據Wind數據統計,2013年,86家汽車製造業上市公司中,松遼汽車是唯一一家員工人數只有幾十人的企業。除了松遼汽車之外,該行業中員工人數最少的特爾佳也達到了371人。員工人數高於100人,低於1000人的汽車製造業上市公司僅有10家,全部屬於零部件公司。員工人數最多的是比亞迪,達到了15.944萬人。
汽車製造業並不屬於輕資産行業,與其他企業相比,松遼汽車如此少的員工人數著實有些“奇葩”。翻閱松遼汽車從2007年到2013年的年報發現,公司的員工總數逐年遞減。
就在2007年,公司的員工總數還是超過百人的,為120人。其中,生産人員83人,銷售人員10人,技術人員和財務人員各8人,行政人員11人。2008年員工人數為103人,變化不大。
出現較大的變化是在2009年,松遼汽車員工人數減少到76人。公司是這樣劃分的,管理類10人,專業類4人,技術類2人,市場類2人,生産類58人。2010年,松遼汽車大股東出現變更,隨後公司的在職員工數量直接減少到50人,其中,管理類人員13人,專業類人員15人,技術類人員1人,生産類人員21人,市場類人員為0。
2011年員工人數繼續減少到37人,其中管理類人員10人,專業類人員13人,技術類人員1人,生産類人員13人。2012年公司的員工總數為32人,2013年為35人。2013年年報顯示,公司及其主要子公司共有員工總數35人,包括生産人員、銷售人員、技術人員各4名,財務人員5名,行政人員13名,保衛人員5名。
截至目前,松遼汽車最新的員工總數統計數據仍為35人。從上述從事不同崗位的員工類型來看,松遼汽車的生産人員從2007年的83人減少到2013年僅有4人。
主營業務停産超過四年
在近幾年的年報中,松遼汽車均表示,公司屬於從事汽車整車、汽車零部件生産製造性企業,目前主營業務是汽車車身配套及汽車零部件製造與銷售等。中順汽車控股有限公司是公司的主要客戶,公司為中順汽車配套汽車車身及相關零部件。
從2009年開始到2013年,公司的年報中每年都會出現“虧損嚴重”的字樣。同樣一句話也年年出現在年報中,那就是“自2009年10月份,松遼汽車已全面停産”。也就是説,公司的主營業務停産已經超過了四年。
縱觀松遼汽車,員工人數寥寥、主營業務停産多年、資産負債率高企均是其當下的現狀。“資本市場中這樣的公司不在少數。這樣的公司一般都在等著掛牌出售,也不愁賣。殼資源可以賣錢,還可以為公司帶來更好的財務投資人,即新的大股東。”上述保薦代表人表示,松遼汽車實際上就是等著賣殼。
2010年,松遼汽車出現了一些變化,控股股東由天寶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變為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國有資産管理辦公室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新老大股東進行股份轉讓的背景是松遼汽車累計虧損已達66298萬元,凈資産僅為1735萬元,資産負債率高達91.38%。
新的大股東也曾經對松遼汽車進行資産注入,但是該重組方案並沒有順利實施。“因擬注入的資産涉及房地産行業,受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制約,經與有關部門和機構溝通,該方案暫時無法實施,具體實施的時間無法確定。”公司在2010年年報中表示。
屋漏偏逢連夜雨,公司唯一的客戶中順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也停産了。仔細翻閱公司近三年的年報,也未發現有重組的消息。2013年,松遼汽車的收入全部來源於全資子公司北京松遼的批發和零售業務收入。該公司主要包含建築材料貿易、電子商務等業務。而主營業務汽車車身配套及汽車零部件製造與銷售則繼續處於停産狀態。
此外,截至2013年年末,公司凈資産僅為982萬元,資産負債率高達95.33%。上述保薦代表人告訴記者,“負債率高沒關係,主營業務虧損也沒關係,只要凈利潤沒有虧損,可以還得起借款,就不影響賣殼。凈利潤虧損才是衡量退市的標準。”(胡仁芳)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