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汽協發佈的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數字顯示,一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達6853輛,同比增長1.2倍,增速明顯加快,而且一季度新能源轎車佔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80%,進一步表明新能源汽車中私人消費的比重在大幅增加。
記者注意到,在北京,4月份配置新能源汽車指標已經開始需要搖號,搖號中簽率為92%,而單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搖號中簽率更低,僅有70%。這意味著北京等大城市私人新能源汽車消費進入快車道。然而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城市仍然把地方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當成變相地方保護的“窄軌道”,用行政手段扭曲市場競爭。
例如在北京,目前仍沒有一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進入地方目錄。然而在上海等其他城市,這一符合國家純電驅動技術方向的新能源汽車産品已經可以獲得免費牌照上路。這直接造成地方目錄對國家新能源汽車戰略發展方向的干擾。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指出,要以純電驅動為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當前重點推進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産業化。如果地方設置的目錄將插電式混合動力這一重要的純電驅動技術分支隔離在門外,難免會將國家已經確定的新能源技術方向架空。
事實上,一些城市之所以要制定帶著變相“技術歧視”的新能源汽車地方準入目錄,就是因為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除了能享受中央財政補貼,還有一塊是地方財政補貼。在一些人看來,把本地財政補貼給外地新能源拳頭産品是肥水流入外人田,是不划算的。但這種有違市場經濟公平靈魂的“小算盤”卻會阻礙公平競爭,損害整體利益。而這種總是揮之不去的“地方保護色彩”,也正是中國汽車工業一直以來難以真正形成規模效應並做強的重要原因。
在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聯合下發的《關於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規定,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範圍的新能源汽車車型應是符合條件的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推廣應用的車輛中外地品牌數量不得低於30%,不得設置或變相設置障礙限制採購外地品牌車輛。鼓勵企業擴大推廣優勢産品數量,實現規模效應,做大做強,促進打破地方保護主義。目前看,在地方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中,地方新能源汽車目錄成為變相設置障礙排斥外地産品的重要手段。其背後隱藏的“小聰明”不亞於當年的“窄軌道”,急需徹底清除。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終於在中國大城市進入快車道,這與當前全國上下大力治霾的背景有密切關係。國務院此前發佈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十條內容中,多項與汽車及相關産業相關,例如“採取直接上牌、財政補貼等措施鼓勵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等。但是如果地方城市依然用搖號、限制補貼種類等手段干擾國家的戰略方向,小算盤贏了,大利益輸了,這恐怕不是危言聳聽。(新華社記者南辰)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