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首次試點開始,到現在農業保險發展已逾10年。保監會8月2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07~2013年7年間,我國農業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4.07萬億元,向1.47億戶次的受災農戶支付賠款744億元。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當前農業保險尚未建立“全鏈條”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保障水準和覆蓋面也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地方政府強烈的補貼獲取訴求下,如何建立成熟的中央與地方責任分擔機制,已成為必須解決的議題。
保監會政策研究室主任熊志國認為,作為政府改進農村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的有效工具,還得進一步深化改革農業保險制度。記者了解到,下一步有關部門還將進行風險保障範圍逐步擴展到全部直接物化成本的嘗試,並開展生豬、蔬菜等農産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
將試點生豬目標價格保險
8月1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今後較長一段時期保險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提出要大力發展“三農”保險,按照中央支援保大宗、保成本,地方支援保特色、保産量,有條件的保價格、保收入的原則,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拓展“三農”保險廣度和深度。
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主要農作物承保面積突破10億畝、保險金額突破1萬億元、參保農戶突破2億戶次、保險賠款突破200億元,水稻、玉米、小麥三大口糧作物的保險覆蓋率分別達64.9%、67.3%和61.8%。而畜牧業農業保險表現一樣突出,8月28日,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保險支援畜牧業發展經驗交流會上表示,畜牧業保險已覆蓋全國所有省份,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畜牧業保險市場。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的農業保險市場,是農業保險“大國”。但按照《意見》要求,到2020年,還要實現成為保險“強國”的轉變。
熊志國在評價農業保險體系時表示,農業保險是農業生産的穩定器和助推器,現在,農業保險基層服務網點已覆蓋全國48%的行政村,地方特色優勢農産品保險及價格保險、指數保險等創新型産品不斷出現,深化了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合作、也提高了農業保險科技水準。
保監會8月2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07~2013年,我國農業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4.07萬億元,向1.47億戶次的受災農戶支付賠款744億元,目前農業保險承保的農作物品種近百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有關部門下一步將開展風險保障範圍逐步擴展到全部直接物化成本的嘗試,並開展生豬、蔬菜等目標價格保險試點,以解決農産品價格大起大落,“價低傷農,價高傷民”的矛盾。
需建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農業保險試點開展11年來,制度的建構與重構一直是發展的主題。
熊志國認為,由於我國農業保險起步晚、底子薄,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農業基礎資訊管理體系薄弱、保障程度和服務能力還不能滿足農戶多樣化的風險需求以及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農業受天災影響大,但發生天災是小概率事件,這需要用一些金融工具來降低市場風險,而加大農業保險對農業産品的覆蓋面也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內容。”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提高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逐步減少或取消産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不斷提高稻穀、小麥和玉米三大糧食品種保險的覆蓋面和風險保障水準。
數據顯示,目前農業保險補貼品種已由最初的種植業5個,擴大至種、養、林3大類15個,補貼區域已由6省份穩步擴大至全國,同時補貼比例也在逐步提高。目前,各級財政合計保費補貼比例平均為75%~80%。2013年中央財政撥付保費補貼資金126.88億元,是2007年的6倍,年均增長34%,支援力度在持續加大。
事實上,發生巨災後如何順利償付投保農戶、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如何確立責任分擔、各級財政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承擔分割,一直是農業保險制度試圖在改革中理順的議題。
“當前農業保險的實際保障水準其實比較低,比如三大糧食作物保險,每畝保障水準是300元左右,但實際上平均成本是400多元,另外,糧食作物的投保率約為50%,其中三大糧食作物平均投保率為65%,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提高空間。”馮永輝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但是隨著保障水準和投保率的提高,保費補貼金額會增加,那麼部分地方政府出於財力考慮,對其提高保障水準和投保率又存在了一定難度,這就形成了矛盾”。
另一方面,還需建立 “全鏈條的”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健全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一般包括直保市場、再保險市場、地方和中央等多個層次,以有效分散農業大災風險。
據記者了解,目前地方和中央層面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仍未完全建立。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