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豬價波動超200% “寒熱病”呼喚“休克療法”
生豬生産年內或不再直接調控
“普惠式”扶持政策正遭地方摒棄
記者 林遠 江毅 北京 成都報道
雖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産和消費國,但生豬價格“寒熱病”已成為了這個行業揮之不去的陰影。《經濟參考報》記者最新獲得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今,全國生豬相關價格變化的幅度超過200%,有些重點城市甚至超過300%。政府頻繁出臺“普惠式”扶持政策,大量投機者涌入市場是一個重要原因。記者從多位接近政策制定部門的人士處獲悉,直接調控生産的“大動作”今年可能不再出臺,“休克療法”似乎成為中國生豬産業一個新思路。
“民以食為天,豬糧安天下”,這句諺語充分揭示了豬在中國的重要性。2013年中國豬肉生産和消費均超過5000萬噸,中國人吃掉的豬肉佔到全球一半以上,尤其在國內,豬肉更佔到了所有肉類消費的七成。
然而,令人尷尬的是,在這個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産和消費國,“寒熱病”陰影揮之不去。數據顯示,2010年至今,全國生豬均價走勢經歷了“三起四落”,每公斤豬肉價格最低時在9元左右,最高時則在20元一線,變化幅度超過200%;有的城市均價甚至超過30元,波動超過300%。從最能反映生豬産業利潤情況的豬糧比值看,2012年至今最高時曾超過7.5,最低時接近4.5,遠低於6:1的盈虧平衡線。
令廣大養豬人不安的是,生豬“寒熱病”在今年似乎有加劇的跡象。在全國第一生豬生産大省四川,龍頭企業成都巨星集團高級經濟師周麗潔直呼:“行情已經沒法預測了。2個多月來每公斤均價波動幅度就達4元左右,5月一度反彈接近50%,到6月又開始下探。龍頭企業也無計可施,更不用説一般養殖戶了。”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也認為,前幾年豬肉價格上漲時,很多投資者涌入生豬養殖行業,相當一部分人對養殖業並無恒心,進出頻繁,不僅造成了現在的産能過剩,也加劇了行情波動幅度。
另外,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前幾年追逐“普惠式”生豬扶持政策紅利的投機養殖涌入,使得價格變動極易誘發“追漲殺跌”。由於生豬養殖週期長達半年以上,供應容易出現“總體過剩和相對短缺”並存,使得“豬賤殺豬,豬少肉貴”的寒熱病症反覆發作。
記者接觸的養殖經歷超過10年以上的資深人士,均對這種投機性養殖深惡痛絕。“有些人就是衝著國家補貼來的,破壞了整個行業的正常發展。”成都市龍泉驛區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養殖大戶憤憤不平地説,“行情好就到處搶豬,行情不好就轉手賣掉豬場,有的甚至改種蘑菇。”
到底該如何使這麼一個龐大産業徹底擺脫“寒熱病”,當記者以為大家依然盼望得到直接扶持時,眾多業內人士開出的藥方卻是:“休克療法,破而後立”。
“這些年調控政策老是踩不準步點。”不少養殖戶表示,在豬價極度低迷,養殖戶最需要扶持的時候,政策往往還在調研製定之中。等到許多人扛不住虧損紛紛退出,豬少價漲之際,補貼又來了,吸引一批人跟風養殖,又造成供過於求,引發新一輪下跌。此外,豬肉收儲和進口,也同樣是對市場供應的直接干預。這幾年豬價的頻繁波動證明,這些政策收效甚微,但養殖業基礎卻受到衝擊。
“實際上我們圈內同行開會討論時,大家的共同呼聲就是今年不要出臺直接干預生産的措施。”成都巨星集團農牧板塊負責人唐春祥表示,“索性將優勝劣汰交還給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夠堅持下來的才是養殖業主力軍。”
從地方層面來看,政府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也在悄然發生改變,以往“普惠式”扶持政策正遭到摒棄。如成都市2013年的政府扶持資金還可以用於生豬圈舍新建和種豬引進,但今年的文件已經明確提出不再允許,轉為引導養殖戶對生産設施更新升級。全國層面來看,《經濟參考報》記者也從多位接近政策制定部門的人士處獲悉,直接調控生産的“大動作”,今年可能不再出臺。
“休克療法”並不意味著放任不管,實際上政府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首先應該建一個權威、統一的全國生豬生産監測和發佈平臺,資訊不對稱對養豬來説是致命的。”養了10多年豬的眉山人商文彬説,“現在全國到底需要養多少豬,誰也説不清。好多部門都在統計發佈,但看一通下來也搞不明白。為什麼不學國外,在統一資訊渠道的前提下,由行業協會來協調全國的生産,需要多少豬肉,我們就養多少豬。我們也不圖暴利,消費者也不擔心吃天價肉。”
“國家層面關注的農民增收問題,其實可以通過金融、土地政策創新來實現。”唐春祥也建議,“公司+農戶就是一個很好的模式。可以通過現在正進行的農村土地確權改革,優先對農村生産性土地確權頒證,解決養殖企業廠房、圈舍無法抵押融資的瓶頸,農民可以通過土地出租、入股、分紅等形式,分享養殖效益。”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今年在政策層面上顯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變化,但我國生豬産業涉及養殖、流通、金融、保險、財政等多個領域,管理部門眾多,“休克療法”能否徹底治愈豬價“寒熱病”,還有待時間進一步驗證。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