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買!”在一季度的大宗商品市場上,中國這個“大胃王”仿佛是開啟了“雙十一”打折購物的歡樂模式。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3月,鐵礦砂、原油、成品油等原材料進口數量增速均明顯提升,其中原油3月進口量更是創歷史新高,鐵礦砂進口量也刷新歷史次高紀錄。
早在2002年至2012年,大宗商品市場出現十年大牛市,期間“中國時刻”、“中國價格”現象顯著;2016年,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催生的牛市行情也叫人記憶猶新。那麼2017年,“中國因素”是否會再次帶來“商品牛”?
中國“大胃王”買買買
海關總署4月13日公佈的數據表明,鐵礦砂、原油、成品油等原材料進口數量增速均明顯提升。其中,鐵礦砂和原油的進口增長更是非常搶眼。
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進口鐵礦砂2.71億噸,增加12.2%;原油1.05億噸,增加15%;大豆1952萬噸,增加20%;天然氣1503萬噸,增加4.3%;銅115萬噸,減少19.9%;成品油768萬噸,減少0.6%。同期,我國進口價格總體上漲13.5%。其中,鐵礦砂進口均價上漲80.5%,原油上漲64.7%,成品油上漲47%,銅上漲31.3%,大豆上漲20.6%。
具體來看,原油方面,3月原油進口量創下歷史紀錄,高達3895萬噸,相當於日均進口921萬桶,環比大增23%,同比增速接近20%。分析人士指出,這相當於沙特當月産量,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
鐵礦砂方面,3月鐵礦砂進口量高達9556萬噸,逼近2015年12月創下的9627萬噸歷史峰值水準,位居歷史第二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14日以來,素有大宗商品“風向標”之稱的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累計暴漲90%。
“從3月份公佈的進出口數據來看,進口增速依舊保持1月份以來的高位。”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表示,部分大宗商品進口量保持較高增長,有多方面原因:其一,季節性因素,2017年春節假期跨1月至2月,這可能使得在春節假期之後進口大宗商品集中入境,而3月份是傳統的工業製造業旺季,大宗原材料進口季節性爆發也較合理;其二,與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滯後效應有關,經過2016年供給側改革和去産能,我國煤炭存在較大缺口,3月份煤炭價格處於高位,刺激煤炭繼續大量進口,而國內鐵礦石礦山大量關閉使得進口鐵礦石需求保持旺盛;其三,與國內戰略儲備有關,這主要體現在原油層面。
金石期貨分析師黃李強指出,國內經濟企穩預期加強,特別是基建投入增加,使得國內對於大宗商品特別是工業品需求上升。同時,一季度原油價格表現良好,市場對於部分商品後市運作相對樂觀,為避免之後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提前備貨,造成進口量增加。此外,朝鮮局勢緊張,市場擔憂之後海運受阻,因此加大了進口量。
至於原油和鐵礦石這兩大品種的大幅度增長,業內人士補充解釋,原油進口增加還得益於民營煉廠獲得了新的進口配額,對海外原油的需求進一步增加。鐵礦石進口增加則是由於國産礦石生産成本攀升,導致很多企業紛紛增加對海外相對便宜的礦石的購買量。
華泰期貨黑色商品分析師許惠敏指出,鐵礦石方面,國內港口有1.3億噸天量庫存。今年的港口庫存結構和2014年非常相似。在2014年,這一數據突破了1億噸關鍵位置,當年礦價由130美元/噸跌倒70美元/噸。
久違的“中國因素”
“中國因素”歷來都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關鍵詞。我國大宗商品進口主要體現在三大領域:一是基本金屬及礦石,如銅、鎳、鐵礦石等;二是農産品,如大豆、玉米;三是能源化工産品,如石油、煤炭、PTA、天然氣等。
機構統計顯示,2002年至2012年,在中國經濟發展、需求發力影響下,大宗商品市場出現大牛市。期間,大宗商品市場上“中國時刻”、“中國價格”現象顯著。
大宗商品市場的“中國因素”,自2003年中國啟動城鎮化和工業化加速發展起就一直存在,直至2011年中國經濟增速換擋,對大宗商品需求下降,才終結商品的牛市。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一季度,大宗工業原材料進口增加和價格強勢反彈也是“中國因素”的體現。
高盛集團指出,中國需求強勁(疲軟)等同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下跌)已成為大宗商品市場顯而易見的關係。有交易員表示,中國需求的變化,對銅、石油、棉花、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影響很大。中國需求增長如果放慢幾個基點,投資者可能就撤回押在大宗商品上的數千億美元資金。
雖然今年一季度中國需求回暖對於商品價格無疑是重大提振,但中國需求回暖的可持續性仍有待檢驗。黃李強指出,雖一些經濟指標連續幾個月上漲,但國內經濟增速始終在放緩,説明國內經濟仍處於下滑之中,實體企業需求並沒有明顯好轉。一旦價格上漲過快,下游和終端難以向下轉嫁成本,大宗商品上漲將會受阻。
“從産業鏈基本面來看,進口鐵礦石持續大幅增長,已經導致鐵礦石港口庫存突破歷史新高,這給未來鐵礦石過剩帶來隱患。而煤炭方面,隨著中國經濟補庫週期的結束,以及先進煤炭産能的穩定釋放産量,都意味著從産業鏈角度來看,未來高速增長的大宗商品進口是不可持續的。”程小勇表示。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價格是由供需來決定的,中國需求向好並不一定能決定價格上漲。目前全球很多商品供應仍過剩,例如原油,在這種情況下,需求復蘇並不能單獨支撐商品價格持續上漲。
華泰期貨原油研究員陳靜怡表示,石油方面,中國需求仍是體現在終端的成品油需求和戰略儲備庫的注油需求。今年來看,戰略儲備庫仍有一定需求,但較去年油價低位及加速注油的階段可能有所放緩。成品油來看,去年因政策刺激,汽車銷量提前釋放,汽油的消費將在今年有較好體現。此外,也相對看好今年基建方面對於柴油需求的提振。因此總體來看,中國需求在石油方面的體現仍以穩定增加的作用為主。
“商品牛”能否再現
2016年大宗商品市場的牛市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特別是黑色系多頭大多賺得盆滿缽滿。無論從求取資金安全還是博取收益來看,每逢大宗商品出現牛市,不僅是期貨市場,股市中相關基金及股票也都表現出很大配置優勢。2016年,國內基金排名中,商品期貨策略私募産品大放異彩,20%至30%收益的産品比比皆是,資源類股票基金收益也十分可觀。
2017年,“中國因素”會再度引出“商品牛”嗎?對此,程小勇認為,“中國因素”還將引導大宗商品價格運作。短週期來看,大宗商品單邊上漲已結束,目前還看不到新一輪牛市的潛力,未來商品期貨可能因金融去杠桿下的外溢效益和資産泡沫破滅而面臨調整壓力。
“目前全球局勢動蕩,美元回落,商品價格持續上漲。但這種態勢很難維持,後期商品走勢將會逐漸分化。其中,農産品供應充足,但有剛需支撐,金融屬性不強,可能保持震蕩走勢;工業品受地緣政治及全球經濟回暖影響,可能表現相對強勢,但上漲高度還需要對全球經濟、實際需求等因素多次證偽,因此目前不宜過分樂觀。”黃李強認為。
陳靜怡則表示仍看好二季度油價整體前景。她認為,在産油國減産延續及産油國自身需求回升的大背景下,以美國終端消費回暖及煉廠加工回升拉動的需求提升,將有助於緩解市場過剩壓力。二季度是考驗減産對於市場衝擊的關鍵時期,油市庫存在一季度仍未看到明年的去化現象,導致市場對於減産的效果存疑,特別是市場焦點之下的美國原油庫存持續創新高也是壓制市場情緒的重要原因。若美國需求有效釋放,需要看到美國市場好轉,以及原油和成品油庫存回落,特別是原油庫存見頂回落。除庫存方面指標,仍需關注各主要地區裂解價差的變動,終端需求對於原油加工端需求的傳導需要一定程度的利潤支援。
及時披露上市公司公告,提供公告報紙版面資訊,權威的“中證十條”新聞,對重大上市公司公告進行解讀。(葉斯琦)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