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未開放路段監控。京華時報記者陶冉攝
工作人員介紹,八達嶺長城南段倣真樹遠看像松樹。京華時報記者陶冉攝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護最好的一段,更是聞名於世的世界文化遺産。日前,記者從八達嶺長城特區了解到,為美化長城景觀,保護八達嶺長城未開放的敵樓完整性,長城首次使用與本體及兩側景觀一致的避雷倣真樹作為接閃裝置。
南樓7套倣真樹已建成
目前,長城南樓未開放地段已建7套倣真樹。長城北樓的5套倣真樹也將於今年12月25日完工。
據八達嶺長城特區辦事處劉主任稱,八達嶺長城南八樓到南十六樓半位於八達嶺長城南段末未開放地段,地勢險要。為了防止雷電對長城南八樓到南十六樓半造成物理損壞及可能造成的人員傷害,八達嶺長城特區從去年5月起,使用北京市文物局的專項資金對未開放地段實施避雷工程,其中,保存完整的敵樓安裝避雷針。保存不夠完整的7處敵樓旁,全部使用倣真樹做避雷接閃裝置。
劉主任介紹,倣真樹倣照松樹的外觀做成,遠看就像一棵松樹,與長城的景觀融為一體,每套倣真樹的造價在20萬元左右。與傳統的避雷針相比,倣真樹既有美化景觀的作用,又能保護文物的完整性。“敵樓不完整的情況下,在敵樓上搭建避雷針,有可能使敵樓坍塌,從而破壞文物。”目前,長城南樓的未開放地段已建7套倣真樹。與其情況相同,長城北樓的未開放地段也將建5套倣真樹,預計12月25日完工。
景區保護規劃已評審
近年來,八達嶺特區辦事處已對水關長城、殘長城、岔道古城、古崖等轄區內的重點文物進行保護。目前,八達嶺長城特區已對整個景區的商業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在關城西門外建成了以“北門鎖鑰”為主題的長城文化廣場,使長城200米範圍保護區得到根本凈化。
與此同時,2008年就完成編制的《八達嶺長城景區文物保護規劃》,此前一直沒有報批。2012年,八達嶺長城特區辦事處委託北京建工學院新編制的《八達嶺長城景區文物保護規劃》,目前已進入評審階段,今年或將完成審批。屆時,八達嶺長城特區將加強對景區內文物資源的保護,將對八達嶺景區核心區域進行環境保護。
景區監控系統全覆蓋
此外,由於八達嶺長城特區地處山區,地形複雜而且覆蓋範圍較廣,這給整個景區安保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為此,八達嶺長城景區10年前就開始建立數字化管理系統,截至目前,已經有480多個攝像頭,覆蓋了整個景區,時刻監控整個景區的動向,並建立了現代化指揮中心,通過中心進行指揮,協調相關部門處理各種突發狀況,保障景區和遊客安全。同時,公安、城管、工商等部門也已納入到景區的安全管理工作中。
值得一提的是,八達嶺過境路線全線貫通,該路段全長7.2公里,其中2.6公里為地下隧道,是目前北京市單項投資最大的長城文物保護工程。過境線開通後,景區實現了封閉式管理,徹底結束了半個世紀以來車輛穿行八達嶺長城的歷史,保護了長城文物,也讓景區交通更加有序。
對話專家
八達嶺長城暫不能全部開放
1、京華時報:八達嶺長城未開放地段何時開放?
董耀會(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目前暫不能將八達嶺長城全部開放,遠期達到條件後會逐步開放。如果要將八達嶺長城全部開放,那麼就要延長管理段,包括周邊的圍欄,管理人員以及相應的配套設施都需要考慮。我們現在是積極創造開放條件,但開放的第一條件是安全,目前還無法保證遊客安全。比如南城修完後,周邊都是荒野,如果硬性開放,遊客的保護和文物的保護達不到相應的條件和需求。
2、京華時報:八達嶺長城曾在申遺過程中遇到過什麼困難?
董耀會:與故宮、週口店、泰山不一樣,長城在中國持續了2000多年,與國家的淵源意義重大,但是當時沒有路線,也沒有景觀規劃,如何確認這麼一個龐大的橫跨半個中國的工程是文化遺産,在當時還是一個國際性難題。所以最後達成了一個共識,國家文化局將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申報。申報後,北京的長城是中國的長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八達嶺長城作為整個萬里長城的精華和傑出代表來參與申遺。
3、京華時報: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過程是否存在矛盾?
董耀會:很多文化遺産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但是兩種目的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産無外乎兩種目的,一是將文化遺産給子孫後代傳承下去;二是讓文化遺産為現代社會的文化和經濟服務。現在,有些文化遺産的主體過於強調文化遺産的服務功能,忽略了其作為文物的保護,其實這兩點應該是一體的。(京華時報記者劉雪玉 實習記者楊艷萍)
[責任編輯: 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