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七月下旬降水比常年偏少六成多
高溫少雨天氣係厄爾尼諾導致
本報記者 駱倩雯
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簡稱“七下八上”)是北京的主汛期,按説應該是“兩三天就一場雨”,可今天主汛期都已進入“八上”這後半段,而在“七下”期間,京城只在7月29日夜間至30日迎來了一場全市性的明顯降雨,降水量加起來只有25毫米。而常年的7月下旬,平均降水量為67毫米,今年偏少了六成多。
難道北京“七下八上”主汛期的規律已經改變了?對此,記者採訪了北京市氣象局氣候中心副主任王冀。他表示,今年高溫少雨的天氣都是厄爾尼諾年帶來的極端現象。
降雨:
入汛以來降水量
僅為前年同期一半
“七下八上”是北京降雨集中期。北京觀象臺的歷史數據充分説明瞭這一點:“七下八上”期間全市平均降水量為124.9毫米,短短20天的降雨佔了北京全年平均降水量的23.7%;1959年主汛期的降水量更是累積達到672.2毫米,超過了一般年份全年的降水量;主汛期期間,最大日降水量曾出現過244.2毫米,最多的降雨日數達到18天。
王冀告訴記者,從常年的情況來看,北京的主汛期出現中到大雨的次數比較多,一場雨下來,降水量一般能達到20毫米至30毫米。但今年的主汛期似乎有些“反其道而行”,主汛期已過半,只出現過一場中雨,降水量加起來只有25毫米,而常年的7月下旬,降水量平均67毫米,今年偏少了42毫米。
再縱觀今年汛期整體情況,從6月1日入汛以來,6月的降雨還算頻繁,但進入7月以後降雨明顯偏少。統計數據顯示,從6月1日至7月底,全市平均降水量僅為187.1毫米,比常年的234.3毫米偏少了47.2毫米,偏少約兩成。回顧近五年的同期數據,今年的降水量除了比2010年略多之外,比其他年份均明顯偏少,特別是比2011年和2012年同期的降水量相差約一半,這兩年同期的降水量分別為353.1毫米和375.9毫米。
氣溫:
高溫日比常年多兩天
今年汛期的降雨雖然偏少,但高溫天氣一點不遜色于常年,且天氣熱得還比較早。從6月1日至7月底,京城的高溫日已經達到9天,比常年多出2天。如果再加上5月底出現的極端高溫,今年入夏以來的高溫日已有11天。
王冀介紹,入汛以來,京城的平均氣溫達到25.3℃,比常年偏高0.8℃。對比近五年來的同期數據,今年的平均氣溫與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基本持平,但比2012年和2013年分別高了0.5℃和1.1℃。今年的5月29日,京城還出現了41.1℃的極值,打破了歷史同期紀錄。
記者了解到,“七下八上”不僅是主汛期,同時也是京城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因為同時進入“伏天”,高溫高濕的狀態加劇了天氣的悶熱感。一般情況下,頭伏和中伏的溫度相對較高,末伏會相對下降。記者統計發現,入夏以來,京城已經發佈了兩次高溫藍色預警、四次高溫黃色預警,其中兩次升級至橙色,一次升級至紅色。高溫紅色預警還是本市氣象史上發出的首個該級別預警。
釋疑:
厄爾尼諾影響
京城降雨和氣溫
多日不見降雨,讓不少市民不解:汛期的雨水都去哪兒了?王冀解釋,今年汛期的情況有點特殊,因為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導致海洋溫度異常,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發生變化,從而也影響了北京地區的降水和氣溫。所謂厄爾尼諾,是指海洋溫度連續6個月比常年平均氣溫高出0.5℃的現象,而厄爾尼諾年會帶來極端天氣的出現。
“七下八上”之所以成為京城的主汛期,是因為到7月之後,北京上空的偏南暖濕氣流明顯增多,空中盛行西南風,受太平洋高壓雨帶的影響,北京進入多雨期,像2012年的“7·21”特大自然災害就是在這種天氣形勢下形成的。而進入8月後期,隨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減弱,北京降雨的條件逐漸變差,降雨也明顯減少,且強度減弱。所以,太平洋高壓的位置和強度,往往決定著北京主汛期雨量的多少。
據悉,有的年份,由於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位置過於偏南或偏北,強度過於偏強或偏弱,都會使雨帶脫離北京,造成北京和華北地區持續乾旱。王冀告訴記者,今年6月1日進入汛期後,前期的降水還比較頻繁,這主要是由於東北冷渦的位置偏南、偏西,冷空氣經常影響北京造成的。但進入7月以後,大氣環流形勢調整,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地區多數時間受副熱帶高壓內部控制,而今年的副熱帶高壓又過於強大且位置偏西,加上沒有冷空氣活動,導致天氣出現高溫少雨的現象。
影響:
部分地區現旱情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主汛期正是北京最熱的“三伏”天,這段時間又是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時期,如果這時降雨偏少,極易造成各種農作物乾旱,從而形成“伏旱”。而到目前,北京地區已經出現乾旱,尤其是東南部地區的乾旱程度已經達到中等強度,節水節電迫在眉睫。
另據記者了解,從目前來看,8月上旬這10天裏,北京的降水形勢並不樂觀,預計8月8日前後有一場中到大雨天氣,其他日子出現降雨的可能性不太大,今年汛期降雨量比常年偏少的程度恐怕還將加劇。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