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住型商品房遭大量“棄購”事件連日來持續發酵。北京市住建委解釋稱,中簽家庭放棄選房不等同於項目滯銷,“棄選”均按程式由其他中簽家庭“遞補”。房企也表示,“棄購潮”是假像,房源依然供不應求。網民認為,“棄購”暴露出自住房制度設計存在瑕疵,應該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真正惠及住房“夾心層”。
項目先天不足
“從中簽時的興奮,到看到房屋設計時的憤怒,到國管公積金貸款的無奈,再到抉擇的糾結,短短十數天,‘圍城’外的人怎能體會?”自稱在北京某自住房項目中排號的網民“H arderJ”如是寫道。
支付能力不足是人們棄購自住房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家爭著來搖號,是因為自住房比周邊房價便宜30%,但一旦真搖上了號,卻發現囊中羞澀,不想棄房也困難。”網民“不執著”説。
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成為網民對自住房的另一個吐槽點。“買自住房的大多數都是家境一般的上班族,人家在市內上班,你讓人跑河北去住,公共交通能跟得上也就罷了,但問題是跟不上,上個班要花兩三個小時還很難等公交車,難道還要供個跑車麼?”網民“K iwi不飛翔”説。
“位置偏、配套差、居住不便都是次因。”網民“楊紅旭”稱,主因是當前房價處於下跌通道,自住房吸引力自然大降。
“零成本”棄購不公
無論何因,大量棄購行為都令不少網民感到不快。他們對於“零成本”棄購造成的不公現狀表示不滿。
“這種搖上號又棄購的人太討厭了!不買幹嘛還去搖,佔用資源。我們想要的卻搖不上。”網民“家庭小主婦2010”抱怨道。網民“gk_xqyang”説:“不少就在項目周邊的人想買不能中簽,但全市無限制報名搖號,棄購無成本導致大量棄購,應該對搖號收取2至5萬元保證金,中簽棄購不退。”網民“吳其倫”也認為,既然參與搖號,就表明做好了購買準備,理應在中簽後實施購買行為。否則就應該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完善配套政策
網民指出,自住房“棄購”既影響剛需群體購房選擇,也影響政府主管部門判斷市場需求和制定決策,建議後續在申購或棄購環節增設合理門檻,同時增加購買能力的審核。
還有網民指出,自住房在對申購對象、住房選址以及供應量等方面欠缺週密考慮,目前缺乏好的政策配套。建議政府在完善現有自住房項目的配套設施並提高住房品質外,採取多種方式來保障居民住房需求。
網民“蔣萌”表示,自住型商品房的性質終歸是商品房,這決定了其不會是“白菜價”,百姓應當明白這一點。對開發商而言,必須按商品房的建設標準設計施工,有關方面更應嚴格監管與監理。至於管理者,如果發現自住房出現過高棄購率,也當思慮出讓地皮的位置以及價格設置是否合理,在確保“自住房價格將隨行就市”的同時,進一步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多層次解決百姓“住房難”。 (記者 班娟娟 整理)
[責任編輯: 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