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30日電(記者 陳建)相對於歐洲悠久且注重傳統的葡萄酒釀造歷史而言,千年古都北京是“小字輩”。相對於南北美洲、澳洲甚至非洲産量豐沛、物美價廉的系列葡萄酒産品而言,北京並無成本或技術優勢。但是,北京人偏偏有股“歷經滄海難為水”的氣質,無論做什麼都不甘平庸,對葡萄酒也是如此。
僅有學術是萬萬不能的
全世界級別最高、參與國家最廣、影響力最大的葡萄遺傳與育種學術交流會議——世界葡萄大會7月29日-8月2日在北京召開。30日,會議東道主——北京市延慶縣,聯合近鄰——河北省懷來縣,推出龐大的“延懷河谷産區”計劃:將整合兩地近30萬畝葡萄種植區,聯合打造集聚150家高端酒莊的産業帶。
也恰在這一天,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中外媒體集體採訪2014世界葡萄大會。來自韓國漢城電視臺、日本廣播協會、加拿大七天文化傳媒、香港文匯報、大公報、澳門日報、臺灣TVBS電視臺、臺灣三立電視新聞臺,以及新華社、中國日報、中新社、北京日報等約30家中外媒體的40多名記者參加採訪活動。
一個專業領域的學術會議,能吸引普通大眾的關注嗎?延慶縣常務副縣長、縣委宣傳部長張素枝女士解釋道:與往屆大會不同,2014年世葡會突破了以往單一的學術會議形式,構建了世界葡萄博覽園、葡萄酒博覽會、産經論壇、延懷河谷産區共建等豐富內容,讓學術大會更親民。特別是葡萄酒博覽會,有來自法國、義大利、南非、澳大利亞、智利、美國等22個國家的近300家國際酒莊、酒企參展。此外,中國十大知名産區近200家企業齊聚。可以説,産業參與度高於以往歷屆。
當張素枝站在世界葡萄博覽園的標識前滔滔不絕地介紹時,英俊的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副主任張勁林熱心地站在她身旁,喜滋滋地手持移動擴音器助陣。
常駐北京的日本廣播協會中國總局長伊藤良司問張素枝:博覽園日均吸引多少遊客?“現在是每天1萬多。”張素枝回答,“不過,我們沒有追求遊客數量,而是注重人們在生態旅遊景區中的參觀感受”。
她補充道:世界葡萄博覽園是本次大會留下的最重要的生態遺産。園區佔地約3000畝,匯聚了1014個世界名優特新葡萄品種。“就算每天品嘗一種葡萄,還得兩三年呢!”
八達嶺長城、龍慶峽是中外馳名的景區。去年到延慶旅遊的有1800萬人次。張素枝説,世界葡萄博覽園集科普教育、農業休閒、酒莊文化功能為一體,為“種植農業”向“精緻農業”、“休閒農業”變革奠定了基礎,特別能吸引本地、家庭旅遊者。
源於教堂酒坊的北京龍徽
延慶離北京市中心70多公里。北京雖有860多年建都史,但與葡萄酒的情緣起始於清末,具體而言就是阜成門馬尾溝附近的法國天主教上義教堂,也即北京龍徽釀酒有限公司原址。如今那裏是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在基督教中,紅色的葡萄酒,代表耶穌為世人贖罪而流的鮮血。《聖經》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説:“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所以,人們常説,有教堂的地方,就有葡萄酒;有修士的地方,無需釀酒師。
清末,根據《辛醜條約》,清政府出銀2萬兩,在馬尾溝重修義和團運動中被毀的上義教堂。隨教堂重建,祭祀用的葡萄酒需求也大了起來。
1910年,即清朝宣統二年,法國天主教會的修士們在上義教堂的地下室內設置酒窖,釀造出北京地區最早的幹紅、幹白、白蘭地,用於教會彌撒、祭祀和教徒飲酒,從此開啟了清末民初京城釀造葡萄酒的歷史。
查閱史料可以發現,上義酒坊最初年産量只有5-6噸,到20世紀20、30年代,已發展到34間廠房,地下、地上19個儲酒池,栽培葡萄面積總計53畝,所種植葡萄都是法國引進的釀酒品種。
當初法國修士們從聖瓦倫丁購進的全套香檳生産裝備,如今都珍藏在龍徽葡萄酒博物館中。漫步北京市委黨校的鬱鬱松柏林,仍能見到傳教士的墓碑。
龍徽公司早期的葡萄園在北京,後來選在據北京80公里、緊鄰延慶的河北懷來河谷盆地中。這一帶,也正是今年世界葡萄大會上北京人津津樂道的北緯40度“延懷河谷産區”。
與會專業人士解釋道:“葡萄酒是種出來的。”縱觀世界幾大著名葡萄酒産地,有一個共同特點:所處地理位置都是南北緯40度左右,如法國的波爾多、美國的納帕河谷,以及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智利等。延慶、懷來剛好處於這條“黃金帶”上。
在土壤方面,延懷河谷擁有燕山造山運動形成的礦物質豐富的土壤,葡萄的根系扎到很深的地下吸收水分和礦物質,能增強葡萄汁中礦物質的含量,賦予葡萄各種香味。氣候上,這裡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受山地地形影響,光照充足,晝夜溫差比較大,年均降雨量也適合葡萄生長。北京有市場資源,河北有種植空間,兩者結合,各取所需。(完)
[責任編輯: 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