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9月3日電(記者杜放 葉健)《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獲審議通過,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將在2020年提至30%……隨著新一輪國企改革揭開序幕,調節利潤分配、薪酬機制,正成為國有資本改革的首道關口。
記者調查發現,國資背景上市公司頻頻稱霸薪酬榜,高管均薪遠超A股平均水準。缺乏標準和監管約束,滋生了旱澇保收、貧富懸殊、“官商通吃”等怪象。專家認為,“調分配”需回歸市場定價,縮小公共市場差距。
國企高管薪酬頻頻稱霸股市薪酬榜
國資上市公司薪酬長期備受關注,僅從年報中的固定部分薪酬看,國資高管薪酬已超過A股平均水準。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3年共有約320家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披露了薪酬。從這些央企的總經理一職來看,每人平均薪酬達77.3萬元。而在滬深兩市2013年發佈年報的所有上市公司中,董、監、高管理層平均年薪約為44.8萬元。
這意味著,各類國企總經理一職均薪超過A股高管平均值約32萬元,大幅超過了2500余家上市公司平均水準。其中,中集集團總裁麥伯良2012年和2013年分別取酬998萬元和869.7萬元,連年在上市央企中問鼎。
從所有上市公司來看,2013年薪酬超過500萬元的高管有53名,其中,包括北京西城區國資委控股的華遠地産董事長任志強、新華保險董事長康典等國有背景企業高管。
據介紹,央企及地方國企高管薪酬中,目前主要包括基礎薪酬、績效薪酬和中長期激勵計劃三個部分。而年報中多數列出的還只是固定基礎薪酬。據記者統計,在國有上市公司特別是地方國企中,能源及城商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管理層基礎薪酬水準相對較高。
造成薪酬分配不公的三個現象
記者調查梳理,部分國有背景上市公司在收入機制、任命激勵上存在三種象:
——貧富不均的標準。高管與基層職工間的分配標準日漸懸殊:以陷入行業過剩、多年業績疲軟的中集集團為例,僅按2011年和2012年年報數據計算,主要高管平均年薪是272萬元及324萬元,職工平均薪酬僅7.9萬元及8.2萬元,相差近40倍。
——旱澇保收的機制。年報顯示,招商輪船巨虧21.84億元,多位高管年薪仍過百萬;酒鬼酒捲入存款被盜、公務消費限令虧損3000余萬元,董事長年薪仍為91.24萬元;發生“丟錢”事件的*ST大荒總經理薪酬上年激增2627.50%,公司凈利潤卻持續多年下滑連連報虧……
——部分被認命的高管缺少從業經歷,特別是部分地方官員在任命“跨業”前缺少經營經歷。
“以金融業為例,國企在業內來説薪酬不算最高。但問題在於,一部分地方國資銀行、券商高管是官員任命調任來的,還頻頻轉任回官員‘官商通吃’。”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説。
“調分配”需回歸市場定價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強調,要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中央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專家認為,需以利潤分配機制調整帶動國企改革,回歸市場化選聘、考核及激勵,逐步向一線職工、收益上繳傾斜,縮小公共收入差距。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認為,加快分配製度改革,還意味著打破“國企懶而民企難”的惡性迴圈。“要通過一系列改革,讓國企感受到競爭和生存壓力而奮起上進,市場環境對民企也將更加公平。”
針對國企高管履職待遇,多地國資改革方案已提出加以嚴控。比如,上海在方案中提出,要運用“制度加科技”方法,嚴格規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職務待遇、職務消費和業務消費。
專家建議,根據高管人員選任方式的差異,還可區分不同的薪酬確定方式:對市場化選聘、全球招聘的高級管理人員,可根據市場價協商確定薪酬,形成薪酬問責及追索機制;對行政任命的高管人員,天津等地已明確“兩低於、兩掛鉤”原則,即嚴格規範薪酬、職務待遇、職務消費和業務消費。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主任馬小麗認為,還需對高管薪酬進行規模化管理:首先是優化上市公司高管人員報酬結構;其次是加強高管人員薪酬水準調控;還要完善高管薪酬考核制度,加強高管薪酬資訊披露。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