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輿論為何會誤讀“事業條例”:要反思相關改革效率

2014-07-03 09: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下稱《條例》)于7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貫徹實施《條例》事關廣大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十分關心,社會高度關注。最近,社會上出現了對《條例》某些內容的誤讀、誤傳,主要集中在工資待遇和養老保險上。”(《人民日報》7月2日)

  作為我國第一部系統規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規,《條例》自5月份公佈以來確實出現不少誤讀,比如説,“從7月1日起事業單位實行合同制”,“《條例》實施之日即意味著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制度開始變動”,“事業單位人員將於7月開始參加社會保險”等,對於這些誤讀,之前有專家澄清過,但今天仍繼續出現,就值得我們反思了。

  一部新法規剛出臺或者剛實施,就被誤讀、誤傳,這顯然不利於法規的實施。因此需要思考,這部《條例》為何會被誤讀,如何避免今後新制度再被誤讀?坦率地説,《條例》被誤讀,某些網路媒體有一定責任,在轉載與《條例》有關的新聞時,有意製作一些刺激眼球的標題來拉動流量,就忽略了新聞的客觀性、準確性。

  同時,有關部門對《條例》的解讀不及時或者不到位,也會造成誤讀、誤傳佔領輿論高點。儘管《條例》公佈後,三部門相關負責人在第一時間以答記者問的方式及時進行了解讀,但從不斷出現誤讀的現象來看,解讀還不夠深入,尤其是對容易出現誤讀的問題沒有深入解讀。另外,雖然各路專家也對《條例》進行解讀,但解讀多是碎片化的,不夠系統和深入。這就給了誤讀、誤傳滋生的空間。

  最主要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兩個,一個原因是《條例》已經正式實施,而與工資待遇和養老保險有關的條款,卻不具有與《條例》同步實施的條件,即問題出在相關改革措施不配套。以養老保險為例,要想讓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一樣參與社會養老保險,不僅要完善2008年出臺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或者重新制定相關改革方案,還需要解決“錢從哪兒來”等與改革有關的問題。

  另一個原因是,社會上對養老公平、收入公平渴望已久,希望有關方面儘快促進這些方面公平化,於是,某些媒體就故意迎合這種社會心理,製造聲勢。所以,與其説輿論誤讀《條例》的關鍵條款,不如説公眾希望從7月1日起,《條例》的每個條款都能得以實施。

  在筆者看來,關於事業單位的相關改革與立法應儘量保持一致,即使法律法規是改革的基礎,有必要先行一步,但改革不應該落得太遠。如果改革與立法保持同步,同時實施,就可有效避免誤讀、誤傳。從這個角度而言,不能全怪社會誤讀《條例》,而是要反思相關改革的效率。即使事業單位工資待遇和養老保險的改革極其複雜,也不應該一再拖延,因為拖延也會傷害社會公平。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