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那些中飽私囊、失職瀆職、弄虛作假的人付出應有代價,才能讓民生資金成為碰不得的高壓線
日前,遼寧錦州掀起一場低保核查風暴,細細“篩”一遍之後,主動退出低保的超過兩萬人。其中,有因人情關係或其他原因受特殊照顧的,也有家庭經濟狀況改善之後不再適合享受低保的。“‘富人開著私家車領低保,窮人流淚盼救濟’的現象一旦出現,就難免遭到群眾的批評”,當地領導幹部的一番話,頗值得回味。
無獨有偶,此前在湖南耒陽市長坪鄉譚南村,低保亂象令人震驚。一個村支書,為本村的12人違規辦理了低保,其中竟然有8人是其親屬,甚至包括已經去世的父親。與此同時,村裏的貧困老人卻常年無法得到救助。
這些新聞折射的問題值得深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象主要是病殘老弱、喪失勞動能力、生活困難的群體。雖然每月只有一兩百元錢,卻關乎一個家庭的生存維繫,關係政策能否執行到位,影響重大。然而在一些地方,“死人保”“富人保”“關係保”“福利保”頻出,低保金成了各色人等的“唐僧肉”。騙保和錯保,也就意味著漏保,困難家庭享受不到政策惠澤,生活日益艱難。低保不能雪中送炭,癥結在哪?
翻閱相關制度,低保並非沒有週全的制度設計。中央層面,有1999年出臺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2007年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今年“五一”開始實施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等,各地也就低保申領作出了嚴格規定。然而,有著日臻完善的程式,日益嚴格的條件,為什麼騙保漏保還是屢見不鮮呢?
制定出一個好文件,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關鍵還在於落實文件。低保資金能否發放給真正有困難的家庭,擔負執行和監管責任的有關部門和工作人員是一個關鍵變數。如果執行上不能秉公守法、正道直行,而是懷著“能騙一筆是一筆,能咬一口是一口”的心態損公肥私,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再多的低保資金也會填不滿慾望黑洞。如果監管上不能恪盡職守、嚴格把關,而是拘泥人情關係,工作懈怠懶散,再完美的程式也會因監管缺位而走樣,以至於正常的民主評議變成了一言堂,正常的資訊公開變成了走過場,正常的監管審查變成了糊塗賬。
執行走樣、監管缺位,一定程度上是民生政策遭遇的共性問題。近年來,各類民生優惠和社會保障政策不斷推出,涵蓋從衣食住行到醫療、教育、就業、農業各個方面,總體上看,發揮了托底線、救急難、惠民生的重要作用。但也應正視,民生資金源源不斷輸送到基層,也産生了跑冒滴漏等問題。這種對中央惠民政策的肆意截流,不僅讓好政策口惠而實不至,更會影響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不少案件顯示,不單是低保,徵地拆遷款、農機補償款、扶貧資金等,也常常面臨“雁過拔毛”“蒼蠅分食蛋糕”等困境。民生資金因此而流失,民生政策因此挂空擋,“便民服務不便民,民生保障難保障”的問題因此凸顯。一些群眾熱切盼望著,眼巴巴看著,可救命錢要麼下不來,要麼打了折扣。因此,打通惠民的“最後一公里”,管好民生保障的錢袋子,就要在狠抓落實、從嚴監管上下功夫。
這就意味著要動一些人的奶酪,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必然會遭遇各種阻力。打好這場攻堅戰,有賴於加強社會監督,有賴於強化監察和審計,更有賴於完善問責機制,加大懲處力度,讓那些中飽私囊、失職瀆職、弄虛作假的人付出應有代價。只有這樣,才能防止“破窗效應”,讓民生資金成為碰不得的高壓線。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