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
24日,陜西靖邊縣人民法院對轟動一時的“房姐”龔愛愛案進行審理。庭審並沒有涉及輿論最為關心的鉅額房産問題,指控罪名僅僅為“涉嫌偽造、買賣國家機關證件”。“房姐”當庭否認指控,稱戶口和身份證都是公安機關辦理,不是自己偽造買賣的。
從輿論曝光到今天受審,“房姐”案總算是給了公眾一個“交代”。只是,對於一直關注此案進展的人來説,審“房姐”不提房,就像此前審“表哥”不提表一樣,難免讓人疑惑。雖説此番不提房,不代表“房姐”的房産來源就完全合法,不代表司法機關未來找不到其他犯罪證據,但此事一路發酵至今,一個地方縣農村商業銀行的副行長究竟有何“神通”,能在北京買下41套、近萬平方米的房産,其暴富之路背後有無權錢貓膩,有無貪腐行為?種種疑問始終懸而未決,“房姐”案越來越成為一個“羅生門”,稀裏糊塗,十分尷尬。
不管此案結果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多個戶口還是多到令人咋舌的房産,“房姐”都不經意間向公眾揭開了一大片灰色空間。僅就戶口辦理來説,“房姐”就能鑽空子“委託”堂堂公安人員辦理多個戶口,且長年平安無事。更吊詭的是,無論“房姐”本人,還是涉案公安人員,在庭上都振振有詞,大有裝傻充愣、將責任撇得一乾二淨之勢。如此“委託”背後是否有利益輸送,戶籍管理系統到底存在多大漏洞,著實不能不查,不可不究。
平心而論,“房姐”的故事充其量只是冰山一角。當下,在社會許多領域,能鑽的空子、可供運作的灰色空間實在不小。從買房子、辦戶口,到職務消費、行業採購,再到項目招標、工程評估、舉辦活動,多多少少都有存在,從一些案件中暴露出來的各種名目花樣,以及天量的灰色收入,更是讓人瞠目結舌。有關部門有必要及時回應公眾質疑,對各領域存在的歪風邪氣再也不能視而不見、寬容手軟,全社會對灰色空間這個現象再也不能無動於衷、聽任氾濫。惟有從壓縮灰色空間、清理灰色利益鏈條入手,不斷減小尋租的現實可能性,整個社會才會走向風清氣正,類似“房姐”案這樣匪夷所思的“羅生門”才會越來越少。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