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9日電(鄒光祥) 中國正在進入老年化社會,如何養老成為日益緊迫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加強養老服務業發展,讓廣大老年人安享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的晚年生活,促進社會和諧,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16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將從建設、服務、模式創新等多個方面加強養老服務業發展,推動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角”,到2020年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覆蓋城鄉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
最近幾年來,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與養老服務設施發展緩慢的矛盾,困擾著未富先老的中國。而養老服務業作為服務業的短板,更是制約了養老市場的發展。
“保基本、兜底線”,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將養老服務業這一“夕陽紅”事業打造成蓬勃發展的朝陽産業,使之成為調結構、惠民生、促升級的重要力量。專家指出,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原則將極大地緩解當前“一床難求”的養老現實,從而推動養老服務業乃至整個經濟轉型升級。
我國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老齡化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根據民政部公佈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佔總人口的14.3%,預計2013年將突破2億,2020年突破2.43億,2025年將達到3億。
在老年人口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養老設施卻嚴重不足。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建成的各類老年服務機構為4.4萬個,擁有床位416.5萬張。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與養老服務設施發展緩慢的矛盾,困擾著未富先老的中國。
巨大的需求和服務短板意味著市場空間。現在,政策的窗口已經打開,必將催熱養老服務業的迅猛發展,促進養老機構甚至養老醫療、養老地産、養老旅遊的相關發展,並將創造上千萬個就業崗位。
安徽一家從事醫療器械、保健儀器生産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就表示,公司將積極介入養老市場,探索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推動公司産品服務老年人市場。
推動醫養融合發展,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家政服務、保險、教育、健身、旅遊等領域互動發展。目前,各地政府開始統籌謀劃養老服務業,部分省市已出臺養老設施專項規劃,規範行業發展,並從土地、財稅等政策上予以支援。
以北京為例,北京市出臺的養老設施專項規劃要求,加強土地、稅收、融資政策和市政府固定資産投資對發展養老服務機構的支援力度。在新城規劃中,要求整合社區資源,建設更多適合老年人養老的場所。
社會力量是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角”。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分層分類提供養老服務。公辦養老機構重點做好為無收入、無勞動能力、無贍養人和撫養人、失能半失能等生活困難老年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服務。通過簡化和規範程式,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支援社會力量舉辦專業化養老機構。
市場化是養老服務業的大趨勢,養老服務供給的增加和服務水準的提高最終還要依靠市場。專家指出,未來的政策細化要落地,要徹實為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鬆綁。
在推動市場化方面,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各級政府要積極探索以購買服務等方式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放寬行業準入,加強品質、安全、價格等方面行業監管和退出制度建設,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
辦好養老服務業,不僅有很強的社會意義,更有極強的經濟拉動作用。。只有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打開政策大門,激發各類主體活力、推動社會資本參與並唱主角,才能讓廣大老年人頤養天年。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