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幻想過,在波光盪漾的未名湖畔,在透過參差綠樹灑下的斑駁光影中,執一本書,聽一夏蟬鳴?你是否曾嚮往過,那座“惠風蕩繁囿,白雲屯曾阿,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古建築裏的景致和生活?
7月,北京旅遊市場再次開啟它的“暑期黃金檔”,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大學的“名校遊”也隨之火爆。
高溫阻擋不住“朝聖”的步伐
7月23日,早上8點半,我們到達北京大學東南門,這是散客登記進校的唯一通道,此時門口已經排起了300多人的隊伍,大都是家長領著孩子。我們也排起了隊,不過10分鐘,我們的身後就又多了100多人。
由於人數多,加上北京大學規定,散客進門時要對身份證、學生證或者護照進行登記,導致隊伍前進的速度較慢。過了20多分鐘,我們才前進了不到兩米。而此時的太陽早已失去了清晨時的溫柔,像火球一樣灼曬著排隊的人們,等待的過程變得漫長而辛苦。
但與家長們對孩子未來的美好期望相比,這些辛苦變得無足輕重。“天熱怕啥,女兒的將來更重要”,排在我們左邊來自黑龍江的張女士説道,臉上還洋溢著望女成鳳的熱切期盼,“她剛上高中,來北大給她拍張照片放在書桌上,讓她天天看看,學習會更有動力,希望她能考上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
顯然,暑期的高溫與日曬並沒有阻擋學子們“朝聖”的步伐。據北京大學東南門保安陳先生介紹,進入暑假以來,普通工作日每天的遊客都有六七千人,週末則會有上萬人。
出現這種火爆局面的不僅是北大,清華大學每週末接待的遊客有4萬多;廈門大學的盛況更是令人驚異,長裙、草帽、沙灘褲,各種“小清新”、“大清涼”裝扮的遊客蜂擁而至,校園徹底變成了旅遊景區。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各省名校亦是如此。
高校遊這麼火爆,“主要是因為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十分迫切,希望孩子能通過與名校的‘親密接觸’,提高學習熱情,將來‘出人頭地’。”資深媒體人高嚴説。
重在感受名校人文積澱
花了近一個小時,我們終於踏入“承太學正統,立大學祖庭”的北京大學。
未名湖畔,微風陣陣,楊柳依依,曲徑通幽處透露著一股野趣。博雅塔的倒影鑲嵌在碧玉般的未名湖水中,如水墨塗抹成的寫意畫。其實,遊名校並不只為“勵志”,吸引人們的是其教育、歷史與文化,還有名校裏俯拾皆是的故事、古跡、美景。
“來北大,主要是想感受一下它的人文積澱和精神魅力,”來自湘潭大學的婷婷在和我們交談時説,“隨處可見的古建築總是透著一股歷史的滄桑,讓人不禁想起曾經在這裡發生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場景。”
除了北大,其他名校也以自身的文化氛圍和歷史底蘊吸引著人們流連其間,細細品讀。
而高校的不同美景也讓高校遊更加吸引人。仲夏之時遊北大、清華,隨處可見其古木綠蔭濃、鳥鳴花草盛;廈門大學的山水美景似圖畫,南京大學的鐘靈毓秀意古樸,都強烈地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針對高校遊過程中欣賞美景與感受文化之間的關係,北大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廣大年輕學生充分感受到名校的人文積澱和精神魅力,而不是把學校當作普通的公園和旅遊景點,因為真正勵志的是大學中的人文而非景觀。”
名校不堪重負怎麼辦?
高校遊是一次獨特的心靈之旅,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來客。與此同時,過多的遊客量,也讓各大名校有點不堪重負。
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趙冬梅就在微博中説:“北大東門外,等待參觀的人群一直排到了路上,已經對道路交通構成一定壓力。如發生意外,恐非我校可以負擔。”
為了保障正常的學習秩序,各大名校的“限遊令”、“門票制”紛紛上演,打起了“大門保衛戰”。
有人認為,大學重點在於學術科研和思想自由,不是旅遊景點;但也有人説,大學本來是公共空間,學校無許可權制來往的人群。國外高校的開放更是人們抨擊國內名校“限遊”的常用理由。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應如何對待持續升溫的“高校遊”?
對此,北京大學城市與規劃學院城市與規劃係呂斌教授認為,一方面,面對遊客的需求,名校遊顯然不能一禁了之,把遊客全都拒之門外。而且,發揮高校的科技、教育、文化優勢,對外開放,以促進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本身就是大學的社會責任。
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我們國家人口多的國情。為了保證安靜的學習氛圍,名校開放校園遊也不應是無限制的,可以考慮通過登記、免費發票的形式,將遊客人數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