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以來,各地生豬價格震蕩上升,這種上漲的好勢頭讓長時間情緒低落的養殖戶看到了希望。
近年來生豬價格暴漲暴跌,波動週期明顯縮短,農民養豬收益不穩。我國生豬交易模式存在哪些突出問題?能不能發展生豬期貨等遠期交易方式,讓豬價走齣劇烈波動怪圈?
“豬週期”縮短 價格波動加劇
李治民是河南省孟津縣宋莊村一個養豬戶,養了50多頭豬。今年春節過後,生豬價格一直下跌,這讓他損失慘重。“一斤才賣5塊錢,一頭大概賠180塊錢。”李治民説。
和李治民有著同樣苦惱的養豬戶還有很多。據監測,從今年2月中旬開始,我國生豬價格連續回落,3月下旬跌至13.2元/公斤,4月初跌破12元/公斤,較去年同期減少15%,豬肉價格劇烈波動讓很多養殖戶遭受損失。
“在供求關係作用下,我國生豬市場呈現週期性的價格波動,稱為‘豬週期’。”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説,2006年後,“豬週期”呈現一些新特點:首先是振幅加劇,波峰波谷差距越來越大;其次是間隔明顯縮短。另外,飼料價格波動使豬週期更為複雜,這些都增加了“豬週期”的不確定性。
農業部生豬波動規律性研究課題組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觀點。課題組報告顯示,從改革開放到2007年,我國生豬生産先後經歷了6次明顯的價格波動,一個週期為6年左右。但課題組專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王濟民説,2008年以來,這一週期已縮短為3年,且價格漲跌幅度更大,令人關注。
“豬肉價格的週期性震蕩並非中國獨有。”王濟民説,國外豬肉市場也是約5年一個週期,但像國內頻繁“暴漲暴跌”的劇烈波動比較罕見。
據統計,生豬出欄量每變動一個百分點,就可能引起後期豬價6個百分點的波動。而養殖戶總是以現有市價,去預期未來的收益,往往趕不上市場變化的節奏,這加劇了生豬價格的週期性波動。
[責任編輯: 孟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