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退出QE已成定局 市場須防“美聯儲風險”

2013-06-12 11:13 來源:財經國家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目前美聯儲超過3.3萬億美元的資産負債表還在以每月850億美元的速度“增重”,美聯儲已成為美國國債和MBS的最大官方買家,一旦減小購債規模或停止購債,市場預期將發生逆轉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5月22日在美國會作證時表示,將持續貨幣刺激政策。消息一齣,道瓊斯指數盤中大幅上漲,創歷史新高。然而,他又稱,將根據美國就業市場和通脹水準的變化狀況,來考慮縮減資産購買計劃規模,一時間道指獲利盤迅速回吐。伯南克這番左右兼顧的言辭令美聯儲高層的矛盾心態表露無疑:大多數美聯儲高層認為借寬鬆貨幣政策環境,經濟將延續溫和增長勢頭;但是,數位美聯儲高層不斷敲響警鐘,投資者對美聯儲日漸累計的資産購買計劃擔憂加劇。

  如今,執行了四年有餘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已使美國經濟形勢較金融危機期間大幅改善。印鈔機的閘門收緊比放開更難,伯南克正面臨著退出QE的艱難選擇。

  研究大蕭條的伯南克教授自金融危機以來,以降低聯邦基金利率、通過QE購買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援證券(MBS)等舉措,對穩定金融局勢、打消美國的通縮預期、壓低房貸利率、緩解金融機構流動性短缺都發揮了作用。

  然而,美聯儲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資産購買計劃因成本高昂,引發眾多批評。目前美聯儲超過3.3萬億美元的資産負債表還在以每月850億美元的速度“增重”,美聯儲已成為美國國債和MBS的最大官方買家,一旦減小購債規模或停止購債,市場預期將發生逆轉。

  在零利率時代,QE火力主要依靠雙渠道傳導:首先,通過影響公眾預期來壓低中長期借貸利率,刺激借貸活動。第二,通過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和MBS,對私人投資者産生擠出效應。美國知名經濟學家馬丁·費爾德斯坦表示,買不到這兩類資産的私人投資者只能購買股票,從而用高企的房價和股價造成的財富效應來刺激居民消費,以此拉動美國經濟增長。如果美聯儲政策逆轉,這兩個渠道將出現風險。

  在第一個渠道,公眾和投資者的預期就像變幻無常的海濱城市的天氣,難以駕馭。尤其在投資人對央行開閘放水已經上癮、股市積累了大量獲利盤之時,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引發資本市場大幅波動,最終影響實體經濟。在第二個渠道,債市擠出效應和股市財富效應已産生,但美聯儲仍需權衡退出政策的成本。一旦造成損失,將影響美聯儲自己的金字招牌並擠壓向財政部上繳的利潤。

  美聯儲超過1.8萬億美元的國債持有額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美國國債官方持有者,其公共債務總額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重在發達國家中為數不多且仍在上升。維持低利率以降低美國國債的利息支出,是美國政界的共識。

  目前,五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僅0.9%,與危機前2007年超過4%的收益率相去甚遠。一旦美聯儲帶頭拋售國債,勢必影響市場對美債的信心,推高美債收益率。美聯儲倘若醞釀加息,白宮將成為直接的大輸家。只要美聯儲基準利率上調並帶動五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1.5個百分點,約17萬億美元國債每年新增利息負擔就達2500億美元之多,超過蘋果、微軟在內的所有美國公司一年向聯邦政府繳納的企業所得稅之和。伯南克和其接任者定會對是否加息慎重權衡。

  美聯儲持有的MBS如按每月450億美元的速度擴容,將在年底伯南克卸任前達到約1.5萬億美元。如此規模的MBS持有量讓美聯儲騎虎難下,一旦美聯儲大筆拋單,將大幅壓低MBS價格,抬升處在歷史低位的抵押貸款利率,進一步威脅美國樓市復蘇。樓市復蘇影響千家萬戶,這不僅會引發民怨沸騰,也直接衝擊民眾的消費支出意願。

  如今,美聯儲退出QE已成定局,只是時間早晚和節奏的事。伯南克雖然強調QE針對國內經濟目標,但也利用其全球儲備貨幣的紅利,幫助降低美債的償債成本,這給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帶來資本流波動加劇等難題。美聯儲零利率政策和QE延續時間越長,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衝擊將持續化,新興經濟體則必須通過駕馭跨境資本流、本幣逐漸國際化等多種途徑來規避風險。

  能否將印鈔機閘門收放自如考驗著伯南克,他亦深悉其中風險,因此放慢步調和摸著石頭過河無疑是實現退出的主要原則。不過,任期僅有半年的他恐怕要把這個燙手山芋留給繼任者了。蔣旭峰

[責任編輯: 李丹]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