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披荊斬棘,10年砥礪奮進。國有企業再不是“效率低下”、“機制落後”、“包袱沉重”、“創新動力不足”的舊模樣。新世紀國資監管體制改革,讓改革脫困、浴火重生的國有企業釋放出全新的活力,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從“脫困”到“發展”
在北京東三環的財富中心寫字樓裏,一個只有60余人的企業管理總部在高效運轉,很難想像如此精幹的企業總部管理著700多億元資産、8萬多名員工。脫胎于軍工廠的新興際華集團經過改革脫困,通過外部董事佔多數的規範董事會建設、引入以及市場化選人用人等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煥發青春,2012年挺進世界500強。
1998年國有企業的虧損面達三分之二,全國國有企業一年的總利潤只有213.7億元。如今,僅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100多家中央企業,每月的利潤就達幾百億元甚至近千億元。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以來的10年,是中央企業發展最快的10年。10年間,中央企業的營業收入從2002年的3.36萬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22.5萬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0.9%。中央企業實現的凈利潤,從2002年的1622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9247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9%。效益提升的同時,中國國有企業的影響力在國際舞臺上與日俱增。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和全球資源配置的主要力量。2012年《財富》世界500強上榜的69家中國內地企業,有54家是國有企業。
在激烈競爭中不斷壯大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説:“10年來,推動中國經濟實現快速趕超的核心因素是中國企業的集體崛起,特別是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支柱的國有企業的加速崛起和加速追趕。”
10年來,政府和國有企業之間的關係發生重大變化,成為市場競爭主體的國有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發展壯大,活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國有企業的企業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全國90%以上的國有企業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大多數實現了産權多元化。中央企業超過80%的凈利潤集中在上市公司;10年來,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普遍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在佈局結構上,國有資本不斷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中國水泥市場。在這個高度競爭甚至惡性競爭的市場上,落後産能難以淘汰。而央企中國建材集團的到來更像是一個行業整合者,隨著75家水泥企業先後加盟,原先低水準重復建設的混戰格局因而改變。6年時間裏,近600家水泥企業加盟,而數百位優秀的民營企業家則成為中國建材的股東和職業經理人,詮釋著國企和民企合作共生的新內涵。“央企市營,就是在堅持央企國有企業屬性的同時,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體制與經營機制。”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説。
始終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10年巨變,改變的是體制機制,不變的是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的承擔。多年來,在維護經濟社會穩定、完成宏觀調控目標、承擔各種急難險重任務等方面,國有企業始終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作的專題研究表明,中央企業的公共財政貢獻已超過美國非金融世界500強企業。這是對國有資本經營産出全民所有、全民共用的最佳詮釋。
瞄準行業關鍵技術和重大項目,國有企業成為引導和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在近幾年的國家科技進步獎勵中,中央企業牽頭或參與了全部特等獎項目,60%以上的一等獎項目和30%以上的二等獎項目。
國有企業也是節能減排的表率。“十一五”期間,僅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就實現節能4900萬噸標準煤,是國家下達節能考核目標的1.8倍。
國際金融危機來襲,在應對危機中,我國經濟率先企穩回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有企業帶頭響應中央宏觀調控政策。
10年艱辛不尋常,千錘百煉更堅強!國企10年的進步體現了體制機制改革所能釋放的巨大潛力,國企改革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也充分證明,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是可以有效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道路必須堅持。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