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5月8日電(李佳佳楊昭瓊)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勢頭惹人矚目,然而不少業界專家均指出,由於企業對國際市場及通行規則還缺乏全面的把握,因此成功融入國際主流商業規範的中企仍屬少數,中國企業“走出去”總體上仍處於初級階段。
8日,2013華商投資美國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多名研究機構專家及業界領軍者集中探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困境與對策”這一話題。“中國企業‘走出去’須‘文化先行’”成為峰會的熱議焦點。
復旦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副理事長趙定理指出,近30年來中國的開放政策主要是引進,投資也主要集中于單向吸引外商。“中國企業要到美國去投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些人認為美國設置了很多障礙,但對企業家來講更多的是我們沒有準備好,我們對美國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甚至標準都不熟悉。”趙定理不諱言,“説實在,我們到美國投資現在很少有成功。”而復旦大學華商研究中心理事長夏鐘瑞也明確指出,“中國在美國號稱企業不少,但實力不強,即使是華為和中興都過得很艱難。”
趙定理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困境源於企業對當地的社會文化、企業文化及商業背景缺乏深入的認知。“是不是我們沒有合作的基礎呢﹖不是。説到底還是文化背景(的問題),因此市場要‘走出來’,文化要先行。”
根據中國商務部發佈的數據,2012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41個國家和地區的442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772.2億美元,同比增長28.6%。其中,對美國的投資已實現兩位數的較快增長,達到66.4%。
中國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熊志軍過往曾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必須做到三點,一是區別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二是明確“走出去”的目的在於實現戰略目標,而非“作秀”,三要明確“走出去”不是為了所謂爭奪資源,而是要優化資源配置。
夏鐘瑞指出,“中美資源整合是個永恒的主題,至少20、30年裏的主題,而且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之間不是競爭關係,而是互補關係。”與此同時,夏鐘瑞也表示,“商業上的很多規範都是美國在定,我們必須在美國站住腳,才能有話語權。而企業是國家的根本,如果企業不強,國家也很難強大起來。”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殷醒民認為,“我們投資美國,就是要把美國的研發能力,美國的技術變成華商企業的生産能力,然後用這個生産能力讓全世界的老百姓能分享到技術的成果,這也將是未來20年的模式。”(完)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