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專家:中非經濟結構互補性越來越明顯

2013-03-26 14:09 來源:中國廣播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25日抵達比勒陀利亞,開始對南非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在南非德班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由中國、俄羅斯等五個新興國家組成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于26日至27日在德班舉行。主題為"金磚國家與非洲:致力於發展、一體化和工業化的夥伴關係"。習近平將同與會領導人就加強金磚國傢夥伴關係、深化金磚國家與非洲合作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本次會晤是金磚國家會議首次在非洲大陸舉行。非洲國家也對這次峰會充滿期待。

  中國和非洲經濟上如何互通有無,取長補短,要投資非洲哪些領域值得關注?眾所週知,坦讚鐵路都是中非友誼的一個見證,現在這個時點和當時援助非洲坦讚鐵路是不是有一些不同,有哪些不同?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西亞非洲所副所長徐偉忠點評:

  坦讚鐵路是中國對非援助的里程碑

  坦讚鐵路正式建造是在1970年,1976年交付坦讚方。坦讚鐵路的全長是1800公里左右,中國政府向坦讚鐵路提供了9.88億人民幣。有一個美國學者寫了一本書,就是中國在非洲,這本書中專門研究坦讚鐵路的美國專家説,按照當時人民幣跟美元的比值,這筆費用大概在5億美元左右,中國人參加坦讚鐵路建設的有5萬人次,最多的時候在一個時間點曾經達到11.6萬人同時在坦讚鐵路上。

  到現在為止,坦讚鐵路確實還是中國對非援助的最大項目,也是里程碑性質的項目。除了中國學者以外,非洲學者、西方學者也認為是它是中非友好或者中國對非援助最具有象徵意義的標誌性紀念碑。

  中國援非的變化

  談到現在的中國援助跟以前有什麼變化和不同,主要有三點。第一,中國援助的承載內容有所不同,在坦讚鐵路時期,中國給非洲的援助可能更多是政治上的相互支援,經濟合作相對較少。現在中國對非援助的領域內涵跟以前大不一樣,中國對非援助不光尋求非洲政治支援,實際上也促進南南經濟合作,包括文化交流。

  第二,中國援助非洲的方式比以前更加靈活,而且中國在援助方式靈活的同時也跟貿易投資、工程承包結合地更加緊密,這也是跟中國援助非洲跟西方對非援助不同的地方。西方援助往往會把援助跟貿易投資割裂開來,中國尤其中國學者經常跟西方學者在討論,中國對非援助現在尤其在現在形勢下,是要促進非洲自身的造血功能,自己的生産能力建設。

  第三,儘管坦讚鐵路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中國對非援助,那個時候佔中國GDP的比例特別高。但是從總額上比較,現在中國對非洲的援助額還是要遠遠大於那個時期。

  中國和非洲的互補性越來越明顯

  目前中國和非洲之間的經濟結構的互補性越來越明顯,原來中國的發展水準跟非洲的發展水準比較接近,但現在確實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從某種意義上也提高了雙方的互補性。尤其在現在的情況下,中國對於非洲資源市場的依賴要遠遠大於以前,比如中國原油進口的1/3來自於非洲,而且現在非洲市場也比原來要重得的多,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情況下,非洲是最有活力的。包括中國在內,發展中國家是經濟發展更有活力的板塊,遠比發達國家活躍,中國未來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要加強和包括非洲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聯繫。

  非洲對於中國的依存、依賴程度也提高了。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中非貿易額大概佔非洲貿易總額的4.7%,到2009年中非貿易額已經佔到了非洲貿易總額的13.9%,也那一年開始,中國超過美國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到了2012年,根據南非標準銀行專門研究金磚國家和非洲經濟關係專家的統計,中非貿易額已經佔非洲貿易總額的20%。所以非洲對於中國的依存度大大提高。現在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非洲也看好這點,能夠用於對於非洲的投資。而且中國的一些生産技術來講可能更適合非洲。

  非洲也看好中國的資金貿易和技術,中國看中非洲的資源市場,所以相互依賴度大大提高。

  中國在非洲的經貿合作或者投資,會對我國本土企業包括非洲企業産生一些正能量。第一,非洲是回報率最高的地區;第二,非洲是投資機會最多的地區,潛力比較大。而且對於中國企業投資非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通過在非洲的舞臺,盈利的同時還能夠學習國際投資的經驗。

  非洲有一句諺語,一個人獨行可以走得很快,幾個人共行才能走的更遠。中國和非洲經濟上未來一定譜寫共同發展新篇章。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