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對於河南南陽的吳先生來説,是個異常激動的日子:他苦苦尋找一年多的妻子終於有了消息。自2015年清明節妻子走失後,吳先生放棄上班,放棄照顧兩歲的孩子,四處尋找妻子的下落。
“我一直覺得她沒事,肯定就在南陽這一帶。”吳先生説。好消息真的來臨了,也印證了吳先生的判斷:“8月1日,村裏人給我打電話,説在今日頭條上看到我妻子了,還有她的照片,她人在南陽市救助站!”
吳先生幾乎不敢相信,在看了照片後,他幾乎是聲音顫抖的聯繫了救助站。原來,救助站通過口音,判斷妻子為疑似走失的南陽本地人,便通過今日頭條新聞客戶端,向南陽地區的手機用戶推送了該女子尋親資訊。確認無疑後,吳先生當即叫了一輛車,當晚10點多趕到南陽救助站,接回了妻子。
類似吳先生妻子這樣,通過救助站與今日頭條合作成功尋親的案例,如今已有100例。
2016年7月4日社會事務司和今日頭條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全國2041個救助管理機構在救助疑似走失、被拐、被騙人員時,可以借助今日頭條新聞客戶端的5億海量用戶和先進定位技術,選擇在走失地、口音地、戶籍地等特定區域向今日頭條手機用戶推送尋親資訊,在最短的時間、最精準的範圍內幫助受助人員與家人團聚。
開展尋親合作後,各地救助管理機構共通過今日頭條新聞客戶端發佈了966條受助人員尋親公告,其中以精準地域彈窗的方式推送了337條尋親公告,成功幫助100名人員與家庭“破鏡重圓”,涌現出許多感人的尋親故事。如北京通州區救助站與今日頭條聯手幫助一名剛接收的、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症)的老人尋親,從彈窗發送尋親資訊到聯繫上家屬,僅僅用了6分鐘,成為尋親速度最快的一個成功案例;鄂爾多斯市救助站救助了一名智力障礙的中年婦女,女子自稱來自陜西榆林,經今日頭條在榆林範圍內彈窗推送尋親消息後,很快便接到其家人來電,此時已距離女子走失22年,成為走失時間最長的一個成功案例。
據統計,目前成功尋親的100人中,年齡最大的為94歲,年齡最小的為6歲。有37人為老年人,其中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有25人;59人為中年人,均為精神障礙或智力障礙人員;4人為未成年人。80%以上的受助人員由家屬親自來站接領,只有不到20%的受助人員由救助站護送返鄉。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負責人表示,從近一個月的合作效果來看,救助管理機構與網際網路公司開展“網際網路+救助尋親”的合作,是對傳統救助工作的創新,極大地提高了救助尋親效率,幫助走失人員儘早與家人團聚,同時也有利於緩解照料安置滯留受助人員的工作壓力,督促受助人員家屬繼續履行撫養、扶養和贍養義務。目前,北京、安徽、江西等省份的救助管理機構已全部啟用今日頭條尋親工作。下一步,民政部將指導各地全部開展這項尋親工作,同時探索運用人臉識別等其他技術手段開展尋親服務,進一步提高尋親效率和救助服務水準。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