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用戶在平板電腦上下載了重慶地理資訊中心“每週一圖”中的重慶愛情地圖,查閱相關資訊。 張海鵬攝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深度融合,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乃至人們的思維、消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風助火勢、火借風威,許多之前還被認為“不可能”的新技術,比如穿戴式設備、3D列印、無人駕駛、服務機器人、語音識別、智慧家居等,乘著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翅膀“從天而降”,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驚喜,讓越來越多的夢想變成現實。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連續推出“新技術 新體驗”系列報道,通過記者的深入採訪,展示這些新技術的魅力,與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樂趣。 ——編者
在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上,有一家地理地圖書店。在這裡,吊燈是發光的地球儀,桌布是一張世界地圖,書籍都與地理資訊有關,還有發燒友從各處蒐羅來的古地圖、絕版地圖。而從去年7月開始,該書店的醒目位置擺上了一份份特殊的地圖:這些圖上沒有常見地圖標注的密密麻麻的公路鐵路、山川河流,而是代之以趣味照片、手繪作品等,並且每週變換一個主題,包括美食、旅遊、求學等。這是重慶地理中心推出的“每週一圖”服務,已經運作了一年多,共發佈47期便民地圖。
從被動出圖到主動策劃出圖,“服務”二字已成為地理資訊産業的關鍵詞,過去對地理資訊資源重建設輕應用、重管理輕服務的局面正在改變,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新驚喜。
每週更新一圖,四季主題各異,便民地圖真便民
一份《重慶主城釣魚地圖》,已經被有20年釣齡的重慶人王強反覆翻看得卷了邊。這張地圖上不僅清楚地標注了68個垂釣點的具體位置,還分門別類地列出了所屬區縣、類型、主要魚種,以及釣友總結的相應諺語等。
“重慶哪些地方可以釣魚,連資深釣友也未全面統計過,之前我們幾乎都是通過朋友間口口相傳尋找垂釣地。現在有了釣魚地圖,我們很容易就找到一批獨具特色的垂釣地。”王強很興奮。
與王強一起感受到便利的,還有重慶的趕場人、登山和自駕愛好者、茶客等等,因為他們每週都能看到重慶市地理資訊中心為公眾量身定做的便民專題地圖。
“特産地圖、溫泉地圖、避暑地圖、趕場地圖,這些特別受歡迎,我們加印多次都被一搶而空。”重慶“每週一圖”的主要負責人張海鵬介紹説,通過微博、微信、網站和手機APP等新媒體方式,用戶都能夠免費下載和瀏覽這些高清的特色地圖。
每週更新一圖,這樣的頻率不免讓人擔心:製圖創意從哪兒來?張海鵬告訴記者,起初將製圖主題分為時空兩條線:時間上按二十四節氣策劃,選擇與節氣、時令相關的主題進行數據收集和製圖,如春天製作賞花、踏春地圖,夏天製作避暑、漂流地圖,秋天製作採摘地圖,冬天製作滑雪地圖,等等。空間上,按照重慶市域、重要片區和單個區縣等不同空間尺度進行策劃,從覆蓋全市域的選題為主,逐漸細化到較小區域。
即便地圖選題仍有“存量”,張海鵬和同事們還在尋找“增量”。“我們現在也召集一些專業人員和地圖愛好者們集思廣益,但選題總有一天還是會枯竭。製圖的源頭活水還在用戶那兒。”張海鵬説,未來通過微博、微信、網站和手機APP等新媒體增加互動,蒐集市民百姓的需求,每週一圖才能“可持續發展”。
在公益性地理資訊領域為大眾提供服務,首先需要的是服務理念的更新,主動了解用戶需求。在這一理念引領下,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了地理資訊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這是向大眾開放共用的服務平臺。“加快推進’天地圖‘建設,一方面要進一步豐富數據資源,另一方面就是擴大應用,從群眾需求出發,完善服務功能。”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相關負責人説。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