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上海譯文出版社日前宣佈,將於8月16日推出首款App(應用軟體)《新法漢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朱亞軍表示:“此舉既是順應數字化潮流的舉措,也是應對紙質詞典銷量下滑的需要。”詞典App是否能挽救紙質詞典日漸下滑的銷售情況?詞典數字化將面臨哪些難題?
應用軟體具有紙質詞典無法比擬的優勢
打開手機翻譯軟體,輸入法文單詞,螢幕上會呈現一個卡片,上面有單詞的中文翻譯、例句、短語搭配等內容,可視可聽。查詢過的單詞還可以被記錄下來,軟體會根據遺忘曲線,提醒使用者回憶。如果只記得單詞中間的幾個字母,也可以查詢到相應的單詞資訊。這些都是《新法漢詞典》App提供的服務。
再設想一個場景:走在異國他鄉,看到街邊不認識的詞,手機拍一下,應用軟體就會自動翻譯成需要的語言。有這樣的軟體,你還會拿著笨重的詞典一頁頁翻嗎?“應用軟體的互動性和便捷性,是紙質詞典無法比擬的。”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朱亞軍説。
上海譯文出版社兩年前就開始詞典的數字化工作,《新法漢詞典》App是首批主要成果。這也是國內首個正版法語詞典App。
同樣是工具書出版社的商務印書館,2002年就開始了詞典的數字化轉型。現任商務印書館數字出版中心主任的孫述學,多年來一直帶領團隊從事製作語料庫、數據庫的工作。孫述學回憶,直到2008年左右,數字出版概念才開始流行,大規模的數字化工作隨之啟動。至今,商務印書館已經製作了100多種工具書的數據資源庫,並製作了多種應用於各類移動客戶端的軟體。
核心技術、盈利模式、人才匱乏是三大門檻
詞典數字化的趨勢早已有之。從早年的“文曲星”電子詞典,到後來的手機存儲卡詞典等,都體現出人們對詞典需求的轉變。但傳統出版社的詞典數字化工作,卻一直滯後於人們的需求。究其原因,三大門檻擋住了他們的腳步:核心技術缺乏、盈利模式不明確、複合型人才匱乏。
“傳統出版社目前還沒掌握數字化的核心技術。”朱亞軍直言,這就導致現在全國沒有幾家出版社敢把自己的拳頭産品數字化。一旦盜版猖獗,不但會影響數字産品銷售,也會影響紙質産品銷量。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據外研社數字教育事業部副主任雷洪亮介紹,現在網上的新概念系列叢書App全部為盜版軟體。就在兩周前,她還發現,一個盜版新概念系列叢書App在蘋果平臺的教育類下載榜單上名列第二。
另一個難題是,傳統出版社還沒有摸索出數字化的盈利模式。比如《新法漢詞典》實體書定價為75元,而應用軟體售價僅需40元。但不同於紙質書,應用軟體開發後,其後期維護、增值服務、內容升級等方面還需要持續投入,但目前應用軟體的購買是一次性付費。朱亞軍表示:“持續盈利模式還在探索,目前主要是服務讀者和社會。”
在很多出版社看來,詞典數字化過程中最大的難題還是複合型人才缺乏。“比如製作詞典App,需要懂工具書和編寫,同時還了解數字技術,這樣的人才目前非常稀缺。”孫述學説。朱亞軍也認為,應用軟體將增加編者和讀者的互動,那麼編者不僅要提供産品,還要提供服務,這就提高了對編者的要求。
詞典App前景無限
“工具書數字化是必由之路。”儘管當下困難重重,朱亞軍依然信心滿滿。
近年來,《新法漢詞典》銷量每況愈下,以往年銷量約為1.3萬冊,近兩年卻降至3000冊。
但詞典App使用量卻呈現快速上升態勢。外研社的幾款詞典App都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如《外研社英語詞典》App,用戶數超過45萬,《外研社韓語詞典》App,用戶數超過20萬。據孫述學介紹,商務印書館在今年2月25日推出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7版)》App,售價98元,上線僅半年時間,已基本收回成本,銷售良好。
在孫述學看來,工具書太適合數字化了。他認為,詞典的檢索、資料等功能,經過數字化加工後,將更加便捷。數字化産品還具備便攜、多媒體、大容量、交互等各種優勢。
特別是詞典App,不僅能夠提供傳統詞典的功能,還能提供更多的學習服務。“比如為個人量身定做學習系統,提供個性化服務等。讀者的檢索過程,也參與到詞典的個性化數據採集中。通過查詢行為,可以了解用戶的學習軌跡、閱讀習慣,再根據這些內容,實現後臺服務升級。”孫述學説,國外很多出版社出版的數字詞典,定價比紙質書還要高,所以詞典App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本報記者 李 苑)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