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譚褔榕 林鵬飛】德國總理默克爾第九次訪華之旅12日正式開啟。當天,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默克爾一同在頤和園散步,然後舉行小範圍會見並共進晚餐。李克強表示,中方願同德方深入探討“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對接、第三方市場合作等議題。中方對中德關係與合作的未來充滿信心。12日早些時候,默克爾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發表演講。
德新社稱,默克爾12日在6名部長和5名國務秘書陪同下抵達北京,準備參加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法蘭克福彙報》稱,默克爾當天下午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敦促中國擴大法治國家的建設,“法治國家的核心在於體現法律的強大,而不是強大的法律”。默克爾還表示,中國和德國要繼續保持開放,交換跨越國界的知識和相互學習。演講結束之後,默克爾被南京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李克強總理和默克爾的“老友記”一直是外界津津樂道的話題,李總理12日以特色晚餐招待他的“老友”。兩人先在頤和園東宮門會合,一同步行至知春亭,臨湖遠眺佛香閣和象徵著合作精神的十七孔橋,接著來到古色古香的德和園大戲樓。結束散步後,李克強和默克爾在一處朱門灰瓦的園林建築內小範圍會見並共進晚餐。
德國電視一台稱,就中國的境外非政府組織法規,默克爾12日在北京表示,非政府組織可以豐富民間社會的關係。德國《經濟週刊》評論説,默克爾此訪面臨來自歐洲內部不小的壓力,她要阻止中歐之間發生“貿易戰”的可能。默克爾在北京表示,“沒有人對貿易戰感興趣。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公開談論仍然存在的問題。”
“三天的訪問充滿矛盾和希望”,德國電視一台稱,中德關係被認為是穩定的,但矛盾也在不斷增加:中國想要市場經濟地位、德企抱怨在中國面臨不公平競爭等。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孫恪勤12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中德關係具有一定基礎,一方面雙方沒有領土爭端和歷史糾紛,另一方面兩國合作以經貿為根基,所以兩國關係發展前景比較明朗。不過其中也有一些干擾項。首先是社會制度等根本性問題,這些可通過交流理解對方立場。其次是經濟摩擦,但雙方産業結構和突破點其實不一樣,不會完全是競爭關係。再就是南海問題,德國對亞太地區事務比較關注,但立場一向謹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所所長崔洪建認為,政治議題這兩年在中德政府磋商中的影響力開始上升,不過只要中德能保持相對成熟穩定的關係,建立起結構性合作和利益需求,管控分歧,這些因素不會造成太大衝擊,中德關係有望長期穩定下去。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