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人民日報稱傳統文化成吸金幌子:茶葉等搭邊成天價

2014-02-13 09: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淡去的年味兒中失落的是什麼(深聚焦·致敬傳統文化(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薪火相傳的節日,總有一些東西使我們的心變得柔軟,如同回到了文化故鄉,如同離家出走的遊子回到了夢中的故園。

  節日的儀式上、精緻的窗花裏,點點絲絲瀰漫著傳統文化沉積的美好。每每一年此時,我們總會情不自禁地為給予我們強大認同感的傳統文化感到自豪。而越是珍視這樣一份五千年累積的財富,就越是忍不住去思考,面對這樣一份沉甸甸的財富,我們是否做到了認真而理性地傳承?

  從本期起,我們推出“致敬傳統文化”系列,通過記者、專家的筆觸,啟迪自覺、引發思考,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主動關照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編 者

  剛剛過去的春節,不少人感覺有些失落,一種“年味兒”的失落。這種失落感與爆竹多少、紅包厚薄無關,而是關乎人的心靈感受。

  那,到底是什麼少了呢?

  有人説,是守歲的味道淡了。除夕之際,守歲之時,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也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守歲,是春節的傳統習俗。自漢代以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守歲對於年長者來説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之意;對於年輕人來説,旨在為延長父母壽命。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在除夕新舊交替之時,常感嘆光陰似水,勉勵自己珍惜光陰。而今天,守歲的味道,尤其是在城市裏,已漸漸淡去了。

  有人説,是禮數的味道淡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強調仁愛始乎親情,春節期間正是一個老少團聚的時刻。“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全家人圍著熱氣騰騰的火盆,圍爐夜話,長幼有序、禮數有方。而今天,不僅已經很難有圍爐夜話的機會和氛圍,就連與老人坐下來靜靜地説説話都已被電話、微信和各種聚會打斷。在漸漸淡化的禮數中,親情的味道也跟著淡去了。

  還有人説,是敬畏之心淡去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春節期間,祭祖與祭祀都是重要內容。而無論祭奠什麼,形式如何,在那一席靜穆的氛圍中,啟發人們的都是心存敬畏,多行善舉。而今天,尤其在城市中,這一抹敬畏,也漸漸淡去了。

  如此看,漸漸淡去的年味兒中,其實映射的是漸漸離我們遠去的傳統文化。那麼,在今天,在呼喚傳承傳統文化的當下,我們有必要反思,面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是否還擁有足夠的自覺與自信?

  當湯圓“撞”上玫瑰,是誰的喜悅與悲哀?

  這幾天,街頭巷尾都在議論著一個話題,19年不遇的一個“大日子”,元宵節與情人節邂逅在一天了。要説,這本是一樁妙事,中國傳統佳節巧遇西方經典節日當迸發出更多豐富多元的火花。可惜,關注一下網友對該話題討論的內容,主題十分單一,均與情人節相關,玫瑰又漲價了、登記結婚的人數又激增了、商家又推出燭光晚餐了,傳統文化中元宵節的多元涵義大多無人關注,僅剩下“中國情人節”一種。

  其實,元宵節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內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同時,“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綵燈萬盞,賞燈詩、吟燈聯、對燈詩。

  當湯圓“撞上”玫瑰,究竟是誰的喜悅與悲哀?

  其實,元宵節與情人節“對壘”後的境遇,也折射出近年來中國傳統節日在西方節日面前有些居於下風。當耶誕節、情人節、感恩節、萬聖節越來越多地為年輕人所接受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傳統節日漸漸退出了年輕人,尤其是城市年輕人的生活。

  對此,許多學者發出疾呼:1900年2月10日,梁啟超寫下了激勵一代中國人的巨作《少年中國説》,“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今天,梁啟超曾寄望的少年身上的中國傳統日趨稀薄,90後們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裏過生日了。他們不知道阿福,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沒爬過大門檻,傳統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沒有質感的。到哪才能找回我們丟失的傳統?怎樣才能寫出一篇《新少年中國説》?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我們還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足夠自信與自覺。”對此,有專家指出,“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種節日自豪感遍及古典文化的每個角落,我們在怨尤現代人“崇洋節”時應該看到,正是不少人對自身文化的認知缺乏熱情,在文化理念上缺乏自信,才使得傳統節日士氣低落。在不同文化接觸與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理性的文化認同才能得以實現。

  對待傳統文化,能否多些敬畏,少些雜念?

  面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能否多些敬畏、少些雜念?這已經是許多年來,無數學者的疾呼。而這,是針對近年來越來越多對於傳統文化符號的濫用而言的。

  放眼望去,這些年來,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幌子,或吸引眼球或吸納進錢的事兒,不在少數。

  幾年前,99999元的天價粽子曾飽受詬病。除了天價粽子,還有天價茶葉、天價毛筆、天價溫泉,一餅普洱老茶賣到幾十萬,因為是“能喝的古董”;泡個溫泉得花幾萬,因為這是某皇帝曾經沐浴過的地方。許多平常事一搭上傳統文化的邊兒,立刻身價倍增。

  以傳統文化之名行吸金之實,只是濫用傳統文化的表現之一,對傳統文化符號的過度消費也是屢屢發生的事實。

  幾年前,有媒體興師動眾地評選“當代孟母”,就遭到不少網友的質疑,甚至還有網友調侃,“學區房這麼貴,我為了孩子上學,購買了學區房,也有資格成為‘當代孟母’吧”。對此,有專家評價,“因為時代的變遷、環境的不同,不少傳統的文化符號原本的內涵已經消解了。今天,傳統文化符號不適合過度消費,使用起來,需要合理的語境。最重要的是,當代人要對傳統的文化符號懷有一顆敬畏之心。”

  是的,當持有一顆敬畏之心。當“刻不容緩”被演繹成“咳”不容緩、當“默默無聞”被演繹成默默無“蚊”,我們就該遙想到,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的孩子提及李白,首先想到的是“李白來到烤鴨店,口水流了三千尺”……

  到那時,當我們的子孫對歷史、對經典的認知因為今日的過度消費與任意曲解而變質時,我們是不是會悔恨如今的目光短淺與淺薄無知?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000多年的文明史,給了我們尊文、崇道的傳統。人們尊崇的文化應是厚重的,而非淺薄的,應是積澱的,而非速成的,應是美化心靈的,而非刺激感官的。對待傳統文化符號,多一些敬畏,少一些雜念,莫叫現代娛樂之風、消費之風玷污傳統文化的貞潔。

  傳承傳統文化,我們是否做到了形神兼備?

  傳承傳統文化,外在的裝點,不如內心的認知。環顧四週,身邊宣稱敬畏傳統文化的人不少,但其中不乏一些人,只是生硬地背誦幾首唐詩宋詞,念幾篇韓愈與歐陽修的散文,為裝點書房,買幾套金裱的古籍……

  其實,相比較于將傳統文化挂在嘴上、擺在屋裏,不如放在心中、落實在舉止中。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山的一番話耐人尋味: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周圍的戾氣越來越重,兩個陌生人因一個誤會便大打出手。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這是源於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可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何嘗不是一種傳統文化素養缺失的表現?《論語·顏淵》中有“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盛怒之下做出過激之事,忘記自己的身體也連累了父母,這是“惑”。克服“惑”、克服“情緒做主”,完全可以從提升傳統文化修養著手。

  李山老師還強調,“班主任老師多由語文老師擔任,正是因為語文教育,尤其是傳統文化的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灌輸,而是涉及修身養性、品德造就。經典文化讀本中包含了健全的人格、寬廣的心胸、知足常樂、自強不息等優秀的品質,甚至包括民族的文化慧命,而這些,才是傳統文化真正留給我們的財富。”

  因此,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形神兼備、言行合一。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