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味精産業加速萎縮 昔日"傳統鮮味劑"只留滿嘴苦澀

2013-06-17 09:26 來源:中國廣播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油、鹽、醬、醋、味精、糖,這幾個普普通通的名字,曾經構成了千萬中國老百姓生活中的全部味覺想像與需求。

  一位生於70年代的網友這樣描述:70後的童年,生活特別純真質樸,所有吃的東西都保持自己的原味,所有的物産都保持著原來的體型。記得有一天爸爸拿回來一包白色的顆粒,上面寫著:紅梅味精。我們那天喝的湯就比往日鮮美10倍。那時候,爸爸媽媽每天用味精都非常謹慎,炒雞蛋都捨不得放,只有炒菜出鍋的時候才放那麼幾顆。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感嘆,時間的力量,賦予我們無數的美味。然而歲月的流逝,也會殘酷地讓當年的味道黯然失色。我國知名的味精品牌都以花來命名,像梅花、菊花還有蓮花等。雖然現在正值盛夏,但是這些花兒卻在遭遇一股行業的秋風。

  日前,工信部發佈了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産能目標任務,味精淘汰落後産能的步伐大幅加快。曾經的廚房必備,如今的市場棄兒,美味的味精為何“變味了”?

  説起味精的身世,這個學名叫做谷氨酸鈉的小東西,誰又還會想到它還有一段抗日自強的經歷。

  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池田菊苗博士研究發現了製作谷氨酸鈉的方法,那時候味精還不叫味精,而叫它的日本名字——味之素。而在那個時代,味之素帶來美味,也是日本經濟侵略的先鋒隊。周潤發版的《上海灘》中,就有燒燬“味之素”倉庫的片斷。1921年秋天,著名實業家吳蘊初終於研製出中國人自己的“味精”,這個名字,帶著它鮮美的味道,伴隨中國人走過近一個世紀的歲月。

  然而如今,味精這個曾經中國人餐桌上、烹調時必備的調味品,很多家庭卻在對它説“不”,

  消費者:家裏就沒有那種味精,教我做菜的阿姨開始就一直沒用味精,她也有十幾年沒用過味精,而且味精吃多了口乾。我也不用雞精,就用醬油和鹽,也很好吃。

  消費者:我已經很長時間不用它了,主要覺得它是提煉物,我更想保持菜品自然的味道。

  不僅如此,還有傳言説,味精在高溫情況下會産生有害物質。味精在人們心裏仿佛已變成了“害人精”。

  而且味精在帶來的鮮美的同時,我們卻很難想像到它是一個高能耗、高糧耗又高污染的行業,同時還是食品工業中廢水的排放大戶,也是中國發酵工業的最大污染源。就像過氣的明星,味精從萬人迷到無人問津,連業內人士也對它的未來無法看好。

  業內人士:味精行業逐漸萎縮了,這個東西也被其他東西取代了,而且也比它好的多。味精企業在我國已經沒有前途了,它屬於第一代的調味品。

  一組公開數據能説明味精昔日的輝煌,一項目錄同樣也會讓其倍感危機。據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味精生産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並於1992年成為世界味精生産的第一大國。2002-2010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1.1%。目前中國味精産量穩居世界第一。

  但據工信部最新發佈的2013年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産能目標中,味精行業的目標任務同比增幅最大,與2012年相比淘汰落後産能目標增加了14.2萬噸,增幅高達99.3%。

  由於資金實力、環保能力等因素,中小企業總是最先被清洗。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即使沒有工信部日前的淘汰落後産能的政策背景,中小味精企業也是難以為繼。在眾多制約因素中,經營成本就是他們邁不過去的坎。

  業內人士:一家小型味精生産企業産能一般在8000-10000噸,難以同梅花集團等業內龍頭幾十萬噸的産能相提並論。2009年之前,南方煤炭價格一噸在200-300元的時候,還有一些小廠在生産,等煤漲到一噸800-1000元的時候,就沒有工廠做了。

  儘管,有消息指出,目前長江以南味精廠家幾乎已經全面停産。然而小企業的退場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大公司面臨的困境。2010年中國的味精産量已達到256萬噸,但資料顯示,目前國內一年的消費量在140多萬噸,還有大量出口,以至國際市場都飽和了。

  蓮花味精2012年年報也顯示,味精行業産量的逐步提升加大了市場的飽和,供大於求的格局已經形成。而像雞精這樣的新型調味品的出現,正嚴重衝擊著味精的傳統市場。面對“雞精圍城”,味精這名老將已經力不從心。

  現在,味精的處境是:市場在萎縮,工藝沒提升,口味無轉變,除了價格戰,似乎已經沒有任何競爭空間。

  事物由盛而衰都有一個過程,就像當年錄放機、傳呼機等一樣,短時間內便淡出了人們視線。味精,真的會消失嗎?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