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車、充電寶到員工……疫情下共用經濟逆勢增長
從單車、充電寶到員工……疫情下共用經濟逆勢增長
【民生視點】共用經濟“第二春”來了嗎?
本報記者 楊召奎
閱讀提示
自生鮮平臺聯合餐企達成“共用員工”合作後,各行各業不斷加入“共用”行列,共用模式逐漸由消費領域向生産領域發展。業內預計,疫情之後,共用經濟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自生鮮電商平臺盒馬鮮生聯合雲海肴、西貝、青年餐廳等餐飲品牌為應對疫情影響,達成“共用員工”的合作後,近期,陸續有住宿、百貨零售、製造業、汽車租賃等行業的企業加入“共用”行列。
員工也可以共用了,這讓人們對共用經濟多了一份期待。疫情之後,共用經濟是否能夠向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工人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疫情之下,共用經濟增長迅速
共用經濟首次讓社會更為廣泛認知,是2016年的共用單車大戰。之後又出現了共用汽車、共用充電寶、共用辦公乃至共用雨傘、共用按摩椅……一時之間,似乎“一切”皆可共用。但急速擴張后,一眾企業倒閉,共用行業逐漸退潮。
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對經濟産生較大衝擊的同時,卻對部分共用經濟領域的需求産生了一定的“刺激”。哈啰出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疫情的到來,很多交通工具停止運作,共用單車發揮了巨大作用。而隨著各地開始復工,共用單車的用車需求量也開始激增,這為共用單車企業迎來了發展機遇。
國家資訊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3月4日發佈的《中國共用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得益於網際網路的快速普及和應用,線上下活動受到嚴重限制的情況下,大量的消費和生産活動被迫轉到線上,其結果是部分行業和平臺的用戶數量和交易量出現猛增態勢,出現了與大勢逆行的小高峰。
據記者了解,自疫情發生以來,共用醫療、教育、外賣餐飲等領域,平臺用戶數量和交易量猛增。例如,平安好醫生累計訪問人次達11.1億,新註冊用戶量比疫情之前增長10倍,日均問診量比疫情之前增長9倍;每日優鮮小程式除夕到初六的訂單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09%,交易額增長465%。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洪濤對《工人日報》記者表示,疫情的發生也激發了平臺企業的模式創新,大量待業的餐飲員工轉入生鮮電商平臺,從事裝配、揀貨等工作,促進了“共用員工”模式的發展;外賣行業還出現了“無接觸配送”“無人配送”等模式。
多重利好,共用經濟迎來新機遇
“此次疫情還給共用經濟帶來了一些深遠影響。在抗疫期間,網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得到進一步深化,人們的線上消費習慣得到進一步培養,這些都是共用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利好因素,並將為共用經濟未來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國家資訊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鳳霞對《工人日報》記者説。
于鳳霞指出,疫情加速了人們線上消費習慣的形成。線上平臺的用戶數出現了較大增長,尤其是線上服務使用率較低的三四線城市居民以及中老年人等更多地轉向線上消費,或者成為新用戶,或者更加依賴線上消費。
除了共用消費,作為共用製造重要基礎的産業網際網路,如今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過去,我國産業網際網路發展相對緩慢,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産業細分行業眾多、産業鏈條長、價值分配複雜;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對産業網際網路的理解和重視不夠,企業資訊化基礎也較差。而今,疫情倒逼之下,這一發展進程有望加速。
在於鳳霞看來,在抗擊疫情的同時又要促進經濟發展,這客觀上對制度創新和企業參與起到了顯著的倒逼作用。比如,上海市和武漢市出臺政策,將為常見病和慢性病參保患者復診提供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範圍,這將進一步促進共用醫療領域的發展。此外,不少地方也對“共用員工”模式給予了肯定和支援。
共用經濟未來發力點在哪?
“隨著人們線上消費習慣的增強,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重點領域的共用模式發展潛力將加速釋放;營商環境、靈活就業和消費等與共用經濟相關的政策支援力度加大,會導致新的共用服務和共用模式不斷涌現,如律師、會計等專業化服務共用,空調、無人機等設備共用;平臺企業商業模式不斷成熟,用戶體驗持續提升,共用型消費日益成為主流消費方式等……”對於共用經濟下一步的發展,于鳳霞十分樂觀。
王洪濤也認為,共用經濟雖然還沒有全面開花,但它應該是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隨著條件的不斷成熟,共用的場景會越來越多,諸如供應鏈共用、設備共用、流量共用、産能共用等。
“此次疫情期間,餐飲企業和零售企業的合作中,已有部分企業開展了供應鏈的共用。餐飲企業將自己生鮮採購的供應鏈能力與零售企業共用,共同開展生鮮商品的採購、運輸和零售業務。同時,零售商和零售商、餐飲企業和餐飲企業之間也開展了供應鏈的共用。”王洪濤説。
“不管共用的東西是什麼,未來共用經濟從拼規模和速度,轉向拼品質、服務、安全等的趨勢將會更加明顯,能否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和更多的價值,將成為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于鳳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