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走出國門,踏上深耕周邊、聯通亞歐之旅。和以往一樣,此次出訪帶著鮮明的“強節奏”,突出表現為時間短、日程緊、轉場多。(11月2日新華社)
這次李克強總理出訪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參加定期會晤機制的相關活動。一是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第十五次會議,這是上海合作組織範圍內成員國總理理事會機制,具有制度性保障;二是出席中哈總理第三次定期會晤,這是中哈兩位總理建立的定期會晤機制;三是出席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這是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建立的定期會晤機制;四是出席中國俄羅斯總理第二十一次定期會晤。
定期會晤機制,是近年來中國外交工作的一個創新和亮點,有效推動了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據報道,中國已與俄羅斯、德國、波蘭、澳大利亞、哈薩克等國建立了總理級定期會晤機制。李克強總理這次出訪的對象涉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哈斯克斯坦、俄羅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腹地國家,特別是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屬於中亞五國,是中國推動建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必經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通道意義;而拉脫維亞則是中東歐的重要國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所以,李克強總理出訪上述國家,並且出席四個定期會晤機制下的相關活動,對於推動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在制度性、機制性保障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
我們知道,中亞國家外部經濟環境相對比較嚴峻,經濟結構調整也已進入深水區,這些都給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同時,俄羅斯提出了歐亞經濟聯盟的區域經濟發展倡議,日本、美國、歐盟等不同國家和組織也都針對中亞地區提出了不同的發展倡議,這對中亞國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産生了一定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通過建立定期會晤機制、完善上海合作組織機制等途徑,及時加強與相關國家特別是高層的溝通交流,有助於增強戰略互信,為“一帶一路”建設特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排除干擾,務實推進。
李克強總理在落實定期會晤機制的同時,還會同有關國家發表會晤成果性文件,見證簽署涉及産能合作、經貿發展等方面的多份文件。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第十五次會議期間,各國總理將批准《2017-2021年上海合作組織進一步推動項目合作的措施清單》等一系列決議,李克強總理將同各國領導人總結上合組織各領域合作的進展情況,落實塔什幹峰會共識,共商落實“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倡議,探討深化産能、經貿、金融、互聯互通、科技創新、人文等領域合作的具體舉措。李克強總理出席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將全面梳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蘇州綱要》《中期規劃》落實情況,明確合作發展方向和重點工作。李克強總理出席中俄總理第二十一次定期會晤時,兩國總理將共同簽署併發表《中俄總理第二十一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確定下一階段雙邊關係發展和擴大雙方務實合作的重點領域和項目。
以上這些議程安排説明,定期會晤機制不只是高層領導交流溝通的平臺,也是推動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對於“一帶一路”建設來説,李克強總理此訪,是合作機制下有內容、有項目的實質性舉措,凸顯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李寧)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