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中國大規模“造城運動”恐難以持續 亟需盤活存量

2016年07月15日 08:40:51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如何看待今天城市房産的存量負擔?就像我國當年成功地將“人口負擔”變為“人口紅利”一樣,“存量負擔”亦可以變為“存量紅利”

  這幾天,一則2014年初就曾爆出的“全國規劃新城新區將裝下34億人”的舊聞,再次成為輿論熱點。媒體報道援引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5月,全國縣及縣以上的新城新區有3500多個,這些新城新區規劃人口達到34億。這意味著,可以把一半地球人都裝進來,的確聳人聽聞。

  這一數字是怎麼得來的呢?我國對於規劃用地有1萬人/平方公里的標準,一般可由規劃用地規模倒推出人口規模。需要説明的是,這種演算法只適用於“建設區”規劃。而對於大多屬於“政策區”的新區來説,並不適用。如果混淆“建設區”和“政策區”,那麼佔地1.68萬平方公里的北京市,規劃人口將要達到1.68億,這顯然不符合事實。從這個角度,新城新區規劃人口達到34億之所以可能是“神仙數”,原因也在於此。

  雖然“34億人舊聞”的命題不真,但它再次引發的輿論關注,還是提醒我們要關注城市發展中的真問題。我們都知道,過去的20多年,中國城市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土地財政,它對緩解地方財力不足、公共品供給融資難,創造就業機會和提升城鎮化水準等,都曾有不小的促進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土地財政在缺少必要制度約束的情況下,手段往往成了目的,不僅不利於優化經濟結構,還加大了金融風險、透支了未來收益。從2015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全國城市存量房産創歷史新高,而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創歷史新低,作為曾經的制度創新的土地財政亟待轉型。

  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大規模的“造城運動”恐怕已經難以持續——這也是“34億人舊聞”引發公眾焦慮的原因,人們意識到了盲目“造城”增量變存量的後果。

  習近平總書記講“問題意識”,“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在中國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認清真問題,解決真問題,才能帶來真正的變革發展。如何看待今天城市房産的存量負擔?就像我國當年成功地將“人口負擔”變為“人口紅利”一樣,“存量負擔”亦可以變為“存量紅利”。在2015年11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要化解房地産庫存,促進房地産業持續發展”。而隨後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更是為城市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提出了盤活存量、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等發展目標。

  可以説,未來中國的城市發展,不是大幹快上,而是深耕挖潛;不是圈地蓋樓賣房,而是盤活存量。通過盤活存量,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品質的城市空間,進而為居民增加生活便利、提升生活品質、創造消費條件。換句話説,今天的城市居民,不是沒有更豐富的生活需求,而是缺乏這些新需求的載體。為什麼上海的迪士尼生意如此紅火?為什麼北京的798藝術區遊人如織?為什麼一些城市的健身場所、文化藝術區開一個火一個?原因就在於此。今年5月印發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5—2020年)》之所以提出,要通過建設用地“減量瘦身”,倒逼城市功能提升,原則上新增建設用地嚴控,鼓勵存量轉化、存量挖潛,不宜再進行高強度大規模建設,原因也在於此。

  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超過56%,相比改革開放之初不足20%的城鎮化率,有了巨大進步。國際經驗表明,城鎮化率在30%到70%之間是城市快速發展階段。目前我們的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發達國家也經歷過同樣的問題。發展的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我們可以從發達國家經歷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通過“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品質”,實現城市新舊發展動力的轉換,真正實現以人為本、以經濟規律為基礎、以促進發展為目標的城市發展。這既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