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樹立合理就業觀 實現高品質就業

2016年06月11日 15:4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多年前,北京大學畢業生陸步軒畢業後去賣豬肉的話題,曾引發一場全社會大討論。數年後,當另一位北大才子陳生進入養豬行業創下超10億元的年銷售額時,人們關注的焦點早已不再是大學生該不該當“殺豬佬”,而是如何當好一個“殺豬佬”。從60後、70後的追求“穩定”到80後、90後的崇尚“個性”,兩代人就業觀呈現出的不同特徵,折射出青年人價值觀與成才觀的新變化。

  這樣的變化基於就業環境的變化。步入2016年,來自北京某211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張林陽感受到了不小的就業壓力。受經濟下行、化解過剩産能等因素影響,張林陽所學的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對口崗位在一線城市需求明顯不足。不過,小張也沒心慌,當他避開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把視線放到全國,選擇到礦業資源豐富的西藏、新疆等基層地區時,發現自己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小張堅持認為,只要是自己喜歡幹的,在哪都會發光。

  類似小張這樣的觀念變化每天都在發生,這一系列變化與一系列就業政策的引導有直接關係。“回家鄉作貢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到基層崗位去書寫人生,正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選擇。今年,中組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實施第三輪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在大學生中引起熱烈反響。從地方反饋的資訊來看,近年來,“三支一扶”計劃的報考規模持續擴大,報考人員的學歷水準也越來越高。今年僅安徽一省報名“三支一扶”的大學生就接近3萬人,比去年增加了近5000人。

  面對高校畢業生總量增加、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就業形勢更加複雜的情況,很多畢業生像張林陽一樣,調整了自己的就業選擇,不再熱衷於眼下薪酬、國企和大城市。就業區域性流動增強,投身基層崗位人數增多,就業形式更加多元,求職觀更加理性務實,這些特徵體現出高校畢業生愈加明確的自我認知和多元化的擇業觀。

  創業為大學生追求人生理想帶來另一種可能。今年夏天,曾經給李克強總理寫信的清華大學精密儀器係應屆碩士畢業生畢瀅最終選擇了創業。他一手創立的公司圍繞創客教育研發、創客空間建設、創客項目孵化等,致力於將學生半成品的創業項目向商業化轉化。他希望自己能為更多有志於創業的學弟學妹們提供創就業平臺。

  早些年,畢業即創業對於許多大學生來説還是新鮮事。如今,在“雙創”政策的感召和支援下,不少大學生選擇加入“創客”大軍。短短幾年時間,創業孵化器已經從一個邊緣行業發展到備受社會關注的熱門行業。

  如今,大學生選擇創業絕非被動選擇。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日前發佈的青年創業報告顯示,成就事業(43.1%)、增加收入(39.5%)及發現機會(27.5%)在青年創業者的創業動機中佔比較高。主動型創業佔到多數,鼓勵創業的政策效應已經初顯。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推動實現更高品質的就業。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趨於平緩,經濟結構面臨轉型,畢業生就業預期高於崗位供給的矛盾凸顯,所以,把樹立合理的就業價值觀作為推動大學生實現高品質就業的驅動力既可行,也勢在必行。

  從今年春夏高校畢業生在人力資源市場表達出的求職意向來看,一方面,面對競爭更為激烈的就業環境,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改變就業心態,他們或調整就業預期,或在步入大學校園之初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素質和能力,或在畢業以後選擇“慢就業”緩衝,在充分了解工作領域後再做決定。

  當然,有部分大學生對自身的認識,還未從過去的“精英”思維轉机變過來。他們在職業期待、薪酬期望等方面與市場存在一定差距,對“自己能做什麼”和“市場需要什麼”等問題缺乏細緻的思考和總結,表現出就業價值觀的功利化和從眾心理。

  大學生就業是一個複雜的課題,事關個人發展和國家未來。大學生就業觀的形成與轉變,有賴於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專家指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後新就業崗位可能會大量集中在新興産業、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基層單位。如何針對大學畢業生的特點,引導他們儘快從學生角色轉換到社會角色,這是各方各部門應該共同應對的課題。

  經濟轉型帶來的多層次市場需求,導致了各行各業順勢産生和發展出新職業,這對大學生就業而言意味著更多機遇。從個體而言,大學生也要從主觀上把握機遇,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適應能力、抗壓能力,打破“等靠要”的消極就業觀念,創造性地擇業,為實現回報社會、成就自我的目標增力添彩。(經濟日報記者 韓秉志)

[責任編輯:黃露佳]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