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9月28日專電(記者何欣榮、桑彤)上海自貿區在境外投資體制方面的創新,以及金融改革的先行先試,大大助推了企業“走出去”的步伐。統計顯示,到目前為止中國企業通過上海自貿區累計對外投資184億美元,其中2015年投資額同比增長2倍。
記者採訪了解到,打造開放型經濟前沿陣地和中國企業“走出去”橋頭堡,是上海自貿區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上海自貿區,中國企業累計對外投資項目607個,主要投向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香港等42個國家和地區,涉及信息技術、房地產、生物醫藥和商業服務等多個領域。
企業選擇自貿區作為“走出去”的平臺,背後主要有三大動力:一是投資便利。上海自貿區在全國率先實施境外投資備案管理,將原來需要耗費數月的多部門、多流程審批手續,簡化為“一表申請”,企業在3個工作日內就能拿到備案證書。
二是融資便利。今年2月,上海自貿區公布改革細則,借助自貿賬戶體係,企業和金融機構可以自主從境外融入資金,融資規模從資本的一倍擴大到二倍,融資幣種從本幣擴展到外幣。
三是模式創新。自貿區打通了股權投資基金的出海之路,使得後者成為中國企業收購全球范圍內潛力資產的“好幫手”。其中不乏民營企業和央企合作出海的案例。基于自貿區連接境內外的平臺定位,金融機構也積極謀劃在區內布局各類總行級跨境業務中心,包括跨境資產管理中心、跨境金融市場交易中心、跨境專項融資中心等。
上海浦東新區副區長、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說,上海自貿區正在與財稅部門共同研究符合國際慣例、適應境外股權投資和離岸業務發展的稅收政策,以進一步完善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政策支持體係。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