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鄉親們來到張禮家包凍餃子。
圖為李慧琴家正在做花饃。
圖為東山鎮的“抬猛將”活動。席時超攝
圖為火爆的電商年貨節現場。涂英鵬 盧澤鴻攝
吉林舊街村
包凍餃子嘮年嗑
本報記者 祝大偉文並攝
“給俺爺們來點皮兒。”張禮這一嗓子吼出來,一盤子餃子皮被迅速端了過來。2月7日,臘月十九,記者來到吉林省吉林市烏拉街滿族鎮舊街村,正趕上張禮家包凍餃子。
包凍餃子,是東北農村過年的一個習俗,是“忙年”的大活。“凍餃子和普通餃子可不同!”老伴馬淑雲説,夜裏零下30攝氏度,直接凍在屋後的雪地裏,鋪上一層膜,餃子往上一放,第二天一早收好打包放進大缸裏儲存。
進入臘月,舊街村家家戶戶就開始張羅著包凍餃子。“忙年、忙年,大夥一起忙,才有年味麼。”為了趕上包凍餃子,大家圍坐在一起把家長裏短的話嘮透,這感情自然也就濃了。
“明天我們包餃子啦!”老張一聲招呼,一早街坊鄰居就都來了。
鄰居們走進屋裏,把身上的厚衣服脫下來往西屋一放,洗了手,就到東屋忙活起來。別看屋子不大,已有20多口人在忙活。女人們在炕上圍著一桌,包起餃子個個麻利,大老爺們在炕下,一張面板一頭搭著炕沿,一頭用凳子支著,搟皮的人圍了一圈。
“一斤面得包60多個餃子,最多一次用了100斤面。”馬淑雲感嘆,生活好了,忙得多,聚得少,鄰里鄉親聚在一起不容易。現在城裏包凍餃子的少,村裏也就是上了歲數的願意折騰。
還不到下午2點,人就越聚越多,還有的抓緊收了集市上的攤子趕過來的。不一會兒,張禮家不大的屋裏越發熱鬧:
“現在咱這旮旯苞米要漲到一塊錢了,差不多就可以出手了,能掙個一萬二三。”
“他三叔,你兒子是不是剛開回來一輛10多萬元的新車?”……
包完了餃子,話卻嘮不完。馬淑雲趕忙張羅著煮餃子,“活幹完,人不能散,大家都得嘗嘗餃子,這是習俗。”嘗餃子不是正宴席,伴點小酒,兩盤小菜,大家就熱熱乎乎吃起來。飯後,瓜子、花生和凍梨就擺上炕頭,屋外已是寒夜漸沉,屋內歡聲笑語正酣。
包餃子敘鄉情,讓張禮感覺這就是年了。作為村裏的“秧歌頭”,他帶著個40多人的秧歌隊上霧凇島上表演,得扭到正月十五,“一天能掙1000塊錢呢!”
“張禮叔,你的手機咋打不通呢?”説話間,屋外來人喊了一聲。
“準是又缺電了,我這個手機該退役換新的啦。大家都開始整微信了,好幾個老頭還要跟我聊天吶。”張禮拿出手機故意在老伴面前晃了晃。
“別跟我説,放著老頭機不用,還要趕起時髦來。”老伴兒馬淑雲一句話給頂了回去。屋內老少立刻笑成一片。
年的味道,在歡聲笑語裏漸漸濃了起來。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