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群 實習生 王燕
●自貿試驗區企業和各類金融機構都可自主從境外融資
●適用於整個上海自貿試驗區,範圍含擴區前和擴區後
●事前不再審批,依託FT賬戶管理系統進行事中事後監管
●在上海率先明確資本賬戶可兌換路徑和風險管理方式
昨天,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佈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賬核算業務境外融資與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簡稱《實施細則》),自貿區“金改3.0版”大幕由此拉開。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局長張新就市場關注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
金改從1.0版邁向3.0版
記者:金改3.0版核心是什麼,將在哪些領域取得新突破?
張新:自貿區金融改革可分為三個階段: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上海市會同“一行三會”據此出臺了支援自貿試驗區建設的“51條”意見,上海的“一行三局”相應出臺實施細則,確立了金融支援自貿區建設的總體政策框架,這是自貿區金改的1.0版;去年5月,央行上海總部建立的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圍繞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金融改革政策全面實施,以自由貿易賬戶為核心的強大風險管理系統正式投入運作,自貿區金改進入2.0版。目前共有13家中外資銀行接入自由貿易賬戶系統,開立自由貿易賬戶1萬多個,區內企業人民幣境外借款累計發生120筆,金額達197億元,利率僅為4.2%,顯著低於境內融資利率,企業融資成本大幅降低了。昨天,《實施細則》出臺,可説是自貿區金改3.0版的起步。
金改3.0版要在一些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其核心是圍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各個要素,使資本項目可兌換得到全面有序實施。其中,自貿區企業和金融機構境外融資全面放開,上海個人境外投資落地實施,利率市場化全面推進,上海金融市場實現與國際市場雙向開放,金融業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金融監管的負面清單管理全面實施,以FT賬戶系統為標誌的強大的事中事後風險管理和金融安全系統全面到位,安全、快速、同步地推進自貿區建設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明確資本賬戶可兌換路徑
記者:《實施細則》 在境外融資業務的管理上有哪些創新之處?
張新:一是擴大了境外融資的規模和渠道,企業和各類金融機構可以自主從境外融入資金。《實施細則》 上調了經濟主體從境外融資的杠桿率,企業融資規模從原來資本的1倍擴大到2倍。銀行原來不能從境外融入人民幣資金,在新的政策框架下,可以從境外融入本外幣資金。非銀行金融機構如證券公司等,也能從境外融入資金;二是運用風險轉換因子等新的管理方式,優化境外融資結構;三是將事前審批改為事中事後監管,取消了境外融資的前置審批,擴大了經濟主體的自主權; 四是建立了宏觀審慎的境外融資風險管理新模式。
歸根到底,這是在上海率先明確資本賬戶可兌換的路徑,即全面放開本、外幣境外融資,將本、外幣融資納入統一的政策框架內,中外資企業或金融機構可依據統一規則,自主選擇從境外借用人民幣資金還是外幣資金。同時,在管理方式上,依託FT賬戶管理系統,採用風險轉換因子等現代管理手段,對風險進行24小時逐筆實時監測,確保金融安全。
控制風險是金改底線
記者:各類融資主體境外融資規模是如何通過不同的“風險轉換因子”算出來的,有上限嗎?
張新:融資主體的境外融資規模,為其各項境外融資餘額與期限風險轉換因子、幣種風險轉換因子、類別風險轉換因子的乘積之和。
還款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的中長期融資的期限風險轉換因子設定為1,還款期限在1年以下(含)的短期融資設定為1.5;境外融資以人民幣計價的,幣種風險轉換因子設定為1,以外幣計價結算的設定為1.5;表內融資的類別風險轉換因子設定為1,表外融資的設定為0.2和0.5二檔。
境外融資上限的計算公式為“資本×境外融資杠桿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初始值設定為1。境外融資杠桿率則按融資主體類型設定,如區內法人企業,設定為資本的2倍; 建立FT賬戶分賬核算單元的區內新設法人銀行機構,設定為其一級資本的5倍;銀行上海市級自由貿易賬戶分賬核算單元,設定為其境內法人機構一級資本的5%。
記者:應對境外融資帶來的風險,央行有何措施?
張新: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是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的底線。
目前重點監測的境外融資風險,主要是償債風險和由境外融資帶來的跨境資金流動對境內市場的衝擊風險。
央行上海總部對境外融資風險的防範措施包括:利用 FT賬戶管理系統構成的“電子圍網”對境外融資的風險進行隔離和管理;建立跨境領域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 設置微觀指標觸發宏觀調控的風險管理和干預機制;運用各類調控工具和風險預警指標進行相應調節。
此外,央行還將與上海市政府相關部門、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共同建立自貿區分賬核算業務境外融資的風險監測協調機制。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