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人物永遠是我們理解商業社會的入口,他們的姿態和烙印記錄著社會發展路徑與商業邏輯。在新舊交替之際,企業大佬們在想些什麼?2015年的他們,會變成什麼模樣?他們的企業將如何在商業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或許,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只言片語,抑或長篇大論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
萬科總裁鬱亮:規模不再是未來目標 推動公司轉型
2014年國內樓市猶如過山車,受限購持續上半年樓市低迷,房價走低市場庫存高企;下半年超九成限購城市陸續放開限購等多項調控救市,加上央行的信貸降息措施,市場成交反彈。
常年穩坐銷售榜單頭把交椅的萬科,可能在2014年不能成功衛冕。萬科最新公佈的12月銷售簡報顯示,2014年最後一個月,萬科實現銷售金額250.3億元,全年累計銷售金額最終鎖定在2151.3億元。相比綠地此前公佈的2408億元的全年銷售業績,僅從銷售金額來看,地産“一哥”之爭已有了結果。
儘管萬科總裁鬱亮在多個場合意在表態不在乎老大位置,但此前緊隨綠地超萬科消息放出後,萬科在其官方微信賬號萬科週刊上發了四個字“你們懂的”,回應意思不言而喻。
平安夜前夜,鬱亮高調對外發佈一封《勇敢探路堅定轉型——致萬科全體同仁的一封信》的公開信。信中,鬱亮用回款回應市場對萬綠之爭看法,稱萬科完成了年度回款2000億的目標。
他表示,“我們已經有很多年,不再用一個固化的數字作為年度經營目標。‘2000億回款’的意義,不在於‘2000億’,而在於‘回款’,只有獲得回款才是真正的銷售。”
不過,鬱亮也透露,未來,萬科將不再設定回款數字的目標,但對回款率的要求將進一步提高。
鬱亮還稱,規模已不再是萬科未來目標,萬科將回歸實業領域並全力推動公司轉型。
“規模是一把雙刃劍。”鬱亮認為,規模意味著行業地位,意味著規模效應帶來的好處。但它往往也意味著更大的資源佔用,意味著形成更多存貨的可能。但在白銀時代,情況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當房價、地價長期漲幅低於企業融資成本的時候,單純靠持有資産升值的盈利模式將不復成立。過多的存貨,將不是財富而是負擔;魯莽的投資,將不是機會而是風險。”
鬱亮在公開信中還強調,除了行業進入白銀時代,萬科面對的另一個重大轉變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在白銀時代萬科必須依靠産品和服務的真實價值創造來賺錢,回歸真正的實業領域。對金融的理解、經營品牌、信用的能力,將成為核心競爭力。”
據悉,近年來萬科在關注住宅地産外,商辦、産業、養老、旅遊等産品持續加碼。借用網際網路思維,內部形成跟投制度、小股操等實現輕資産的運營模式。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