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曉得伐?這輛車‘喝’的是‘地溝油’哎!”上車的乘客將信將疑,960路駕駛員張月勝作為全市首批駕駛地溝油制混合柴油公交的司機,把這個消息告訴大家,已成為他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樂此不疲。
從青石路到懷德路,960路一趟單程跑22站,順利的話,一圈下來不用一小時。而“地溝油”制混合柴油技術從誕生,到真正應用到公交車上,花了整整7年。
7年時間的背後,是26個相關政府部門和單位的全力付出。
七年之癢,百日破解
2013年4月23日,站在“十字路口”的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樓狄明,試著給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簡稱市食安辦)寫了封信。
7年前,他參與的“生物柴油組分及汽車匹配技術研發”課題,成為國家“十一五”863計劃課題。沒多久,項目組就攻克了生物柴油混合柴油燃料與發動機匹配的關鍵技術——不改變發動機結構,由生物柴油和礦物柴油按一定比例摻混的混合燃料,也能讓柴油車跑起來,且相比純礦物柴油,混合燃料在經濟性、動力性和發動機損耗等指標上的差距極小。2012年,課題成果“混合柴油燃料車用關鍵技術及應用”奪得了上海市2012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樣的好技術得獎之後卻是“關在實驗室”。影響成果轉化的,是生物柴油本身。企業在聽完介紹後往往就問:“那麼多車,要有源源不斷的生物柴油,去哪兒找?”一個偶然的機會,從媒體報道中得知市食安辦正牽頭在餐飲單位中推廣油水分離器,樓狄明眼前一亮:如果全上海的餐廚廢棄油脂經正規渠道收運上來,何愁沒有生物柴油?
很快,寫滿整整4張A4紙的“地溝油公交可行性報告”的信發到了市食安辦。兩周不到,樓狄明接到了市食安辦主任閻祖強的電話;又過了兩周,相關監管部門組成的調研組敲開了同濟汽車學院的大門;去年8月1日,市食安辦、市綠化市容局、市食安聯合會、同濟大學、上海華誼集團和上海中器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上海市餐廚廢棄油脂迴圈利用六方合作協議”,明確全市收集的餐廚廢棄油脂優先供應地溝油公交項目。此時,距離那封信寄出不到百日。
不算小賬,只看大賬
地溝油公交項目看似前景明晰,但首先還得有公交公司願意拿出車子來試。
“剛開始,我們也有顧慮。”上海巴士公交(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士集團)副總工程師蔡夏英坦言,一輛巴士的發動機動輒十幾萬元,地溝油制生物柴油的品質若不過硬,發動機就有可能報廢。而且現在每輛公交車都肩負著很重的營運任務,拿營運車輛試,要是試出故障來,將打亂日常營運秩序,到時,巴士集團就是“好心做壞事”。
而且還不僅僅是貢獻試車,還須設置專用的儲油罐、管道、加油設備和通道……這些成本都要由巴士集團獨立承擔。
可如果每家企業都把小賬算得這麼清楚,喝地溝油的公交車或許永遠上不了路。巴士集團願意接下這個“燙手山芋”,算的是大賬:一是餐廚廢棄油脂得到迴圈利用,有利於上海生態環境;二是借市場之手,堵住地溝油回流餐桌的渠道,保障了市民的食品安全。“這樣一想,付出一點,值!”
從去年底開始,巴士集團先後拿出55路、80路、123路、559路、960路幾條線上的在營車輛供“實戰”。今年8月,又將47路、758路等線路上26輛全新國五排放高配置巴士公交加入試驗行列。
今年10月底,50輛地溝油公交的實戰結果出爐。從經濟性看,地溝油制混合柴油的油耗僅比純礦物柴油多1—3個百分點;從環保效應看,其一氧化碳等污染排放量都比純礦物柴油要低;而且,使用混合柴油的發動機其活塞頂部、氣門、噴油器等關鍵零部件表面沒有積碳,也未出現與油路相關的故障。巴士集團果斷拍板,試驗公交車數量再增加一倍至100輛,用來“喝”的混合柴油成分也越來越“大膽”——摻入的地溝油制生物柴油比例從5%擴大到10%。
26家單位,一個使命
試點車輛增加到100輛,意味著“地溝油”公交車的實驗階段已臨近尾聲,一旦全面推廣到市場,將面臨更多挑戰。僅靠簽署“上海市餐廚廢棄油脂迴圈利用六方合作協議”的6個單位和巴士集團的貢獻,還遠遠不夠。
最捉襟見肘的是科研經費。100輛公交車如果連“喝”一年地溝油,成本就已不菲。以每車日均行駛200公里、每百公里消耗混合燃柴油40升、每升混合柴油成本7.14元計,需花費2000多萬元,去除礦物柴油成本,公交公司為“地溝油”要額外掏出100多萬元,如果全部由巴士集團承擔,不合理。市科委了解情況後,立即組織評委會進行考察評估,成功引導“餐廚廢棄油脂制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在柴油公交車示範應用”課題設立,課題組申請得到500萬元科研經費。
其次是扶持政策的制定。使用礦物柴油,3.5元/升以上的成本,公交公司可享財政補貼,而使用地溝油制混合柴油的成本比前者多出一倍,沒有扶持政策,地溝油公交還是上不了路。市發展改革研究院聽聞後,主動開展相關政策研究,設計了相應的價格補貼機制與方案,一旦獲批通過,對處於觀望中的眾多公交企業無疑是針“強心劑”。
另外,供柴油公交車使用的地溝油制混合柴油,還面臨“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比如,按照怎樣的比例“調和”地溝油制生物柴油和礦物柴油; 又如,地溝油制混合柴油的生産、銷售和使用環節需要怎樣的條件和資質?沒有標準可參照,很多想“加入”的企業躊躇不前。市質監局、市經信委獲悉後,著手指導相關單位和部門研究制定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要求的相關標準體系。
“幾乎沒怎麼打招呼,大家就主動抱成了團。”談起各單位的精誠團結,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副秘書長鄭樹松不無感慨。為項目出過力的單位,從去年8月時的6家,發展到現在的26家。他坦言,這26份力,每一份都很關鍵。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