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9月4日電(記者王培偉 張辛欣)物聯網,被稱為繼電腦、網際網路之後世界資訊産業發展第三次浪潮,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搶佔未來科技制高點的重要領域。在我國,物聯網發展情況如何?未來空間有多大?又存在哪些短板?
“近些年,我國物聯網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毛偉明在參加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部際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期間説。
據了解,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物聯網産業規模已經從2009年的1700多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5000多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
伴隨著産業規模的快速擴大,我國物聯網産業體系日趨完善,集聚發展態勢明顯。據毛偉明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覆蓋晶片和元器件、設備、軟體、系統整合、電信運營、物聯網服務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産業鏈。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物聯網産業聚集發展區,在無錫、重慶、杭州建立了三個國家級物聯網産業示範基地。
“物聯網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無錫市市長汪泉認為,物聯網運用對企業發展和居民生活均有重要影響,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百姓生活水準的提高,更多物聯網運用將進入百姓生活中。
目前,我國物聯網運用已經從高尖端和工業領域逐步走進尋常百姓生活,比如運用在一兩千元的電動自行車上。
江蘇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基於物聯網技術的全數字化車聯網電動車,通過智慧手機終端就可以進行鎖車、開鎖,查詢車輛位置和行駛軌跡,還可以實時了解車的狀況並控制車輛參數設置。
宏觀層面來看,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及現代服務業發展等將為我國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據了解,當前僅交通、物流、環保、醫療保健、電網、安防等領域物聯網應用的市場規模就已近千億元。
毛偉明認為,未來我國物聯網將在兩大領域率先獲得突破性的進展,一是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民生服務、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二是具有良好用戶基礎和市場發展潛力的領域,如工業控制、物流追溯、車聯網、醫療健康管理等領域均具備率先發展的基礎條件。
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物聯網關鍵技術與國外先進水準還有不小差距,成為我國物聯網産業發展的一大掣肘。
“作為物聯網基礎與核心的感測器及射頻識別(RFID)技術滯後於物聯網産業的整體發展,仍是我國物聯網發展中的技術短板。”毛偉明認為。
汪泉認為,我國物聯網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創新力度不夠,與歐美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同時産品推廣運用的廣度、深度也不夠,制約了我國物聯網産業的發展。
據了解,目前我國在感測器尤其是高端感測器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還較低。部分多功能、微型化、智慧化、網路化的高端感測器依賴進口,多數企業都是引用國外的晶片加工,甚至僅停留在代理國外産品的水準上。射頻識別晶片技術、工藝水準還不高。尤其是在超高頻、微波産業鏈中,目前從事晶片設計的企業為數不多,晶片技術能力、工藝水準與世界先進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認為,事實上,全球物聯網仍處於發展初期,我國應抓住歷史契機,加快突破智慧感知、無線互聯、數據處理、智慧分析等物聯網核心關鍵技術,在重要領域實現與發達國家的同步發展。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