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棚改政策不斷出臺:還上經濟欠賬 補上民生短板

2014-08-06 09: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棚戶區改造將拉動哪些需求(熱點聚焦)

  如今,一場改善民生、助力經濟的社會工程——棚戶區改造正在轟轟烈烈展開。據統計,2013年全國已改造各類棚戶區320萬戶以上,2014年計劃改造470萬戶以上。日前,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大棚戶區改造工作力度。《通知》稱,目前仍有部分群眾居住在棚戶區中,與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專家指出,棚戶區改造是今年的重頭戲之一,在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同時,也可以對衝當前樓市下滑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棚改政策不斷出臺

  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我國推出了棚戶區改造民心工程。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過去幾年中,全國約5000萬平方米棚戶區被改造,近100萬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改善。

  今年以來,中央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近日,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通知》,部署有效解決棚戶區改造中的困難和問題,紮實推進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

  在中央統一部署下,各地棚戶區改造工程明顯提速。北京市政府最近計劃到2017年底完成棚戶區改造15萬戶。棚戶區改造的房屋拆遷補償將全過程公開,對於棚改的百姓盡可能實行就地安置。

  吉林省政府提出2014年至2017年,全省計劃改造城市棚戶區503萬戶,基本完成6000平方米以上的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海南省政府近日明確,2014年至2017年,全省各類棚戶區規劃改造16.12萬戶,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住房條件,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貴州提出,加快推進集中成片棚戶區(危舊房)改造,穩步實施城中村和零星棚戶區改造。

  改善民生拉動經濟

  棚戶區改造實為利國利民一舉多得的好事。住建部副部長齊驥説,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的大規模棚戶區改造工程在改善棚戶區居民住房條件的同時,對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就業、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改善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專家分析,棚戶區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能帶動交通運輸、建築材料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據測算,加大對棚戶區的改造力度,將使棚戶區改造投資對房地産投資的拉動增加2.29個百分點,對固定資産投資的拉動增加0.43個百分點,對GDP(國內生産總值)的拉動增加0.21個百分點。

  貴州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認為,在目前工業産能過剩比較嚴重的情況下,經濟要保持平穩發展,必須要有新的投資領域,既不會帶來産能過剩,又能消化部分過剩産能,還能滿足老百姓的需求。棚改就是很好的投資領域。

  目前全國樓市成交出現下滑,業內人士預計,短期內房地産低迷的情況難以改變,而在全國開展的如火如荼的棚戶區改造工程,將有助於房地産市場的穩定。據悉,今年棚戶區改造投資佔房地産開發投資總額的比重將達到5.2%,比2013年提高2.4個百分點。

  棚戶區改造還可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奠定基礎。專家認為,要使大量新進城的新轉移人口達到居者有其屋的目的,在保障房體系建設中,棚戶區改造可能是入手的重要途徑。

  繼續加大改造力度

  未來,棚戶區改造力度將繼續加大。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加強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通知》中,要求省級人民政府要抓緊審批棚戶區改造規劃,將包括中央企業在內的國有企業棚戶區納入改造規劃,重點安排資源枯竭型城市、獨立工礦區和三線企業集中地區棚戶區改造;市、縣有關部門要共同建立棚戶區改造項目行政審批快速通道,加快項目審批;加強品質安全管理,全面推行安置住房品質責任終身制,加大品質安全責任追究力度。

  土地供應、資金問題是保障棚戶區改造順利完成的關鍵。對於土地供應,《通知》明確編制了用地供應計劃的責任主體、實行宗地預安排制度並落實到具體地塊、確定供應宗地的開發強度和配建條件等多方面的措施。

  如何解決資金缺口?“未來將在落實財稅支援政策的同時,繼續加大金融債券支援力度。國家開發銀行已成立住宅金融事業部,重點支援棚戶區改造及城市基礎設施等相關工程建設。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積極支援符合信貸條件的棚戶區改造項目。”齊驥表示。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