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市民化 財政得花多少錢
據國家行政學院測算,政府需新增支出1.8萬億元
7月30日,國務院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標誌著戶籍改革的大幕開啟。同一天,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部署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戶籍制度改革的“最後一隻靴子”終於落地。落實戶籍制度改革,還需要做好哪些配套工作,將給城市帶來哪些變化?經濟學專家認為,戶改的關鍵還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而對中小城市而言,增加城市勞動力有利於擴大內需,提升城市經濟的潛在增速。
推進社會服務均等化
就城鄉戶口統一登記,國務院指導《意見》中有兩句具體表述。一是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和由此衍生的藍印等戶口類型,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體現戶籍制度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二是建立與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相適應的教育、衛生計生、就業、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統計制度。
“目前,阻礙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的關鍵還是福利均等。”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認為,大量的農民工以低端勞動力的身份進入城市,最大的問題是轉移成本誰來承擔。
馬曉河建言,下一步,應該按照財權和事權的許可權,建立多方科學合理地分擔成本的機制。地方政府應該積極承擔農業轉移人口的進城成本,中央政府也得承擔應由中央分擔的那部分公共服務。還有一部分成本則要農民自己承擔,例如保障性住房的買房成本由農民承擔,但建低價房引起的市場差價要由政府承擔。
在馬曉河看來,歸根到底,戶改的關鍵還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方面,要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準,以及相關養老、醫療等社保制度城鄉並軌;一方面,要促進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覆蓋。
農民工進城將擴大內需
南方日報記者以陽春為樣本調查發現,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各種福利差距甚大。以養老待遇為例:目前,陽春全面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按照政策解釋,新農保是以保障農村居民年老時的基本生活為目的,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模式,養老待遇由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
假設某一參保農民今年45歲,若每年繳100元,繳費至60歲共計繳納1500元,財政共計補貼450元,其養老金每月能領取約70元;若每年繳300元,繳費至60歲共計繳納4500元,財政對應共計補貼750元,其養老金每月能領取約93元。相比而言,目前全國退休職工每人平均養老金達到1721元/月。
要讓一個農民工實現市民化,需要財政支出多少錢呢?對於這個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報告給出的答案是8萬元。根據國家行政學院的研究測算,如果剔除目前農民工已享受的醫療、就業等福利,要實現1.6億農民工的市民化,政府需要新增支出1.8萬億元,這就相當於平均每人1萬多元。
農民工進城帶來的不全部是負擔,還將給城市注入勞動力,成為城市經濟增長的潛力。按中國社科院蔡昉教授的研究,農民工平均在46歲就回家務農,而戶籍改革鼓勵農民工落戶,將提高他們在城市的就業年限,增加城市勞動力有利於提升經濟的潛在增速,並擴大醫療、教育、市政基建等內需。預計下半年相關改革政策頻出,或將取代穩增長成為下半年的經濟重頭戲。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