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審計署的“心願”
姚冬琴
李克強總理用“牛皮癬”來比喻那些“屢審屢犯”的老毛病。
記者聯繫審計署,尋求對“牛皮癬”的解讀,未能如願。
“壓力太大。”有關部門婉拒了記者的採訪。
有人説這次審計署“觸犯了眾怒”。今年審計報告以大量篇幅專題反映了中央部門及所屬單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約法三章”要求的落實情況,揭示了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並對一大批違規部門、單位進行了點名批評,這在以往的審計報告中是從未有過的。
“‘屢審屢犯’,説明審計報告披露或揭示的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審計部門並不對解決這些問題負有責任。審計的主要職責是問責,是通過審計報告來過問,政府你履行好自己的責任了嗎?”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對記者説。
公眾曾經對審計部門有一種誤解,比如説“老不改就別審了”。實際上,審計部門的職責許可權在哪?
記者從審計署了解到,審計審出了問題,大致有以下幾類解決方案:
其一,對於違反財經制度,需要把錢歸還的,審計部門有權力下審計決定,要求被審計對象在某個時間段內把錢歸還。
其二,個人違規、違紀的,要移交給紀檢部門進一步調查。
其三,需要主管部門來處理的,比如政策、人事方面的問題,審計部門並不能直接過問,而只有通過下審計建議、出審計報告,一起來促進被審計單位整改。在這方面尤其需要社會的監督,社會監督與審計監督結合起來,方能發揮更好的效果。
審計署有關部門負責人提醒記者,對於“屢審屢犯”的老毛病,媒體和公眾更應該把目標對準被審計單位。畢竟,出現問題,整改的責任在他們。同時,也要全面報道整改的情況。
比如,這次審計署在審計11戶國有企業,指出問題後,相關企業建立健全規章制度1194項,補繳稅款和挽回損失34.74億元,並處理了190名責任人員。
審計署對這些企業依法出具了審計報告、下達了審計決定書。而具體整改情況則有待各企業向社會公告。
“審計部門的獨特作用和地位決定了,不會每一個部門都對它的工作感到滿意。審計的作用就是促進行政部門對全國人大的受託責任,把行政部門任何可能的違規,以審計報告的形式報告給國務院,國務院再報告給全國人大。審計部門跟各個部門的立場和利益,肯定會存在潛在的衝突和現實的衝突。審計部門永遠會處在跟行政部門適度緊張這種位置上。我認為這是一個健康和正常的狀態。如果審計報告和行政部門都是一團和氣,那倒是很奇怪了。”王雍君説。
但是,他同時表示,客觀理性地來看,有一些體制機制上的漏洞,使得行政部門處理公款、管理部門活動時也有一些難處。在這種情況下,它的活動可能不見得完全由部門來承擔責任。
“兩方面結合起來,審計報告透露的信號清楚地表明,我們必須對財政制度進行深刻的改革,改革的焦點,首先是預算制度。”王雍君説。
近年來,審計的兩大側重點,一是加大對違規法規的揭露,促進反腐倡廉建設;另外就是著力揭示體制機制和制度方面的問題,完善制度。
去年9月,在央視《對話》節目中,審計長劉家義在談及“建議公眾怎麼來關注審計報告”這個話題時説:作為普通民眾,關注審計發現了什麼問題;作為學界、知識界,關注産生問題的原因;政府部門,關注審計建議——審計部門不僅看到了問題,而且分析問題的原因,提出了改進的辦法,這是審計人員辛勞的成果,也是接下來需要去做的。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