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新型城鎮化、簡政放權、定向降準、打破“玻璃門”……熱詞迭出,折射出今年以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舉措。中央政府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出現了諸多新亮點。
穩增長 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今年前5個月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增速、物價和就業等主要指標處於合理區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從5月份數據來看,我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出現企穩向好的積極跡象。
今年以來,國內外形勢異常複雜,宏觀經濟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風險和挑戰不容忽視。
“中國經濟正在進行艱難的轉型升級,期間要確保增速不滑出底線。要採取必要的穩增長措施進行托底,這樣才能給結構調整創造基本的前提條件。”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説。
為此,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穩增長措施,包括支援外貿穩定增長,進一步簡政放權鼓勵投資創業,落實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範圍、支援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等。
這些政策措施兼顧當前與長遠,在發揮穩增長效果的同時調整結構、惠及民生。
以加快棚戶區改造和增加鐵路投資為例,今年我國棚戶區改造預計投資1萬億元,全國鐵路預計投産新線6600公里以上,比去年增加1000多公里。
在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看來,加快棚戶區改造和鐵路建設,不僅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還可以擴大有效投資、帶動相關産業發展,有利於推動新型城鎮化。
簡政放權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本屆政府開門頭件事就是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強調要下好簡政放權的“先手棋”。
去年以來,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商總局、工信部等部門陸續出臺一系列簡政放權的政策措施。其中,發展改革委已取消和下放44項行政審批事項,修訂了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使需要中央政府層面核準的項目減少了60%。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徐洪才認為,要激發市場投資活力,政策著力點是繼續簡政放權,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直接干預,讓企業選擇投資和産業發展方向,盤活民間資本存量。
6月12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秘書長李樸民表示,發展改革委將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並將原計劃明年再次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任務提前到今年完成。
實踐表明,只要政府權力的手稍稍放開,市場就會立竿見影顯示出巨大活力。工商總局本月發佈的資訊表明,我國實施公司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3個月來,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92.88萬戶,同比增長74.47%,新增註冊資本(金)4.8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倍。
定向降準 調控更具精準性
定向降準,是我國今年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精準調控的一部分。
6月16日起,央行將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數家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在50天內第二次定向降準,累計釋放流動性約1900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本次定向降準主要針對“三農”和小微企業兩個領域,旨在為這兩個國民經濟薄弱環節提供更多資金、資源和服務,促進兩個領域獲得更好更快發展。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認為,新一屆政府在宏觀調控中注重選擇性,對薄弱環節和一些重要領域加大政府投入。相比以往的宏觀調控,更具精準性。
打破“玻璃門” 增強內生動力
4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在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下一步將推動油氣勘查、公用事業、水利、機場等領域擴大向社會資本開放。
一個月後,發展改革委公佈了我國首批基礎設施、油氣管網和儲氣設施、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等5大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的投資示範項目清單共80個項目。
對此,徐洪才表示,這些示範項目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此前存在“玻璃門”和“彈簧門”的油氣管網和儲氣設施領域,有利於加快我國的能源生産和供應,保障國計民生。
新型城鎮化 釋放發展新動力
今年3月16日,我國正式公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規劃提出保障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等一系列舉措,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並要求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
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6%,遠低於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準。
徐洪才認為,城鎮化水準提高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交通、電力、燃氣、自來水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這將創造大量投資需求和就業機會,同時億萬農民通過轉移就業提高收入,在轉為市民過程中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務,可以使城鎮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消費結構升級、消費潛力不斷釋放。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將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