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彭大偉)中國內地互聯網金融“明星”產品“余額寶”究竟是不是“吸血鬼”?由中國中央電視臺財經評論員近日“點燃”的這場論戰,正愈演愈烈。4日,針對取締“余額寶”的呼聲,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對“余額寶”等金融產品肯定不會取締。
牽動中國社會各界目光的這場論戰,始于央視證券資訊頻道執行總編輯兼首席評論員鈕文新2月21日撰文將余額寶比作“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並稱應取締余額寶。
鈕文新指責余額寶的邏輯是,余額寶將推動銀行存款利率上漲,並引發貸款利率上漲,進而推高企業生產成本,拉高社會融資成本。
鈕文新的觀點在銀行業內不乏支持者。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便表示,余額寶本質上是一種貨幣基金,其高收益的前提條件是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沒有放開,如果存款利率市場化以後,余額寶的收益將下降。
3月2日,余額寶七日年化收益率已跌至5.97%,從去年12月26日以來首次跌破6%。市場上其他類余額寶產品,如微信理財通、蘇寧零錢寶等,收益率亦下滑逼近6%,隨時可能跌破這一數值。
馬蔚華認為,互聯網金融發展需要對實體經濟有所幫助,而非在錢上“轉來轉去”。
反對鈕文新說法的聲音則認為,不應簡單地將余額寶等金融產品與銀行相對立。中國銀監會原副主席蔡鄂生日前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這類產品確實促進了傳統金融體係和模式的改革,推動了存款利率市場化。
對于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產品,更多質疑的聲音指向監管不足,甚至存在“監管真空”。
余額寶所依托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的公關總監陳亮4日在新浪微博反駁稱,余額寶誕生至今的264天里,共計得到各種監管43次,平均每6天一次;監管形式包括文件備案匯報、現場調研、現場檢查等。“今年1月至今,央行、證監會、國家審計署等累計來監管了19次。”
不過,官方亦強調,對余額寶類產品的監管還有待完善。周小川4日坦言,對于余額寶等金融產品,過去沒有嚴密的監管政策,未來有些政策會更完善一些。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則于近日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制定進一步加強貨幣市場基金風險管理和互聯網銷售基金監管的有關規則。(完)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