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最熱門的打車應用軟體——騰訊旗下的“嘀嘀打車”調整了微信支付返現的推廣活動,而背靠另一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資金支撐的“快的打車”雖然否認了“補貼活動即將結束”的傳言,但市場預期,他們也不可能堅持太長時間了。無論嘀嘀還是快的,燒錢搶客競賽似乎已臨近終點。
對於嘀嘀與快的的競爭,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競爭。道理很簡單——同時裝備兩部手機的計程車肯定是極少數,而不管是乘客還是計程車,利益永遠都是他們選擇站隊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一方因資本實力不濟而率先退出,那麼市場份額肯定會被另一方所取代,到最後功虧一簣。
這種觀點在當前非常流行,很多人都在等著看嘀嘀和快的的好戲,大家都不相信騰訊或阿裏這兩大網際網路巨頭會達成合作共識,因為在網際網路的生態圈裏,確實很難容下兩個實力相當的對手,因為這關係到企業的估值,一般“老大”的估值要超過“老二”數倍,因此二者一定會在打車軟體這個O2O細分市場上最具粘性的産品之戰上分出個高低上下。
從既往的網際網路領域的各類“戰鬥經驗”看,這種結局確有可能發生。但市場局限條件變化之快超乎人們的想像,如果兩大寡頭之間的競爭策略根本的目的在於與一個更強大的第三者搶奪市場,那麼這種競爭就可以擺脫“囚徒困境”的怪圈,進而連結成一種競爭性合作關係。
事實證明,兩大巨頭之所以花大費用去推廣,最根本的目的是想搶佔未來網際網路盈利模式的制高點——金融。金融的廣度和深度是當前網際網路公司傳統的廣告模式所不可比擬的,其市場潛力更是不可想像,簡簡單單一個餘額寶已經撬開了傳統金融的大門,而要擴大戰果,打車應用這個入口可謂如虎添翼。
通過打車軟體補貼用戶推廣支付工具,進而再通過理財手段綁定客戶,這筆補貼費用其實已切切實實地轉變成了未來盈利的基礎。從推廣效果看,補貼模式恐怕要比傳統的廣告模式效率高得多。看似是你死我活的競爭,但現實的結果卻是數百萬、上千萬乃至上億的客戶都通過打車軟體綁定了支付寶、微信支付。這樣的競爭,真的會有輸家?孫春祥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