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業內人士稱保真拍賣市面贗品數量是真品的10倍

2014-01-09 13:29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保真拍賣專場上的和田玉。

  黃永玉《益鳥圖》。

  《功甫帖》真假糾紛引發關於保真拍賣的討論 業內人士表示——

  文、圖/記者郭曉昊

  近日備受矚目的《功甫帖》真假糾紛遲遲未有定論,再度引發業界關於保真拍賣的討論。有藝術家表示,市場流通的冠著自己名頭的作品,贗品數量是真品的10倍。

  保真壓力來自業內的質疑

  記者調查發現,儘管受到很多質疑,但小規模的保真拍賣仍在繼續。而有畫家親屬則對拍賣行在上拍前將作品送給其本人及至親做鑒定的做法持肯定態度,認為只要事先做好準備功夫、實事求是,就能及時規避一些人為製造的涉假陷阱。

  業內人士彭先生表示,自前年提出保真拍賣概念以來,自己也在網上看到了各種評論和觀點,但真正的壓力不完全是東西本身的真假,而是業內部分行家和收藏者對此的質疑。

  總體來看,廣東本地市場拍賣行不少但精品不多,相對北方市場來説又相對冷清,再加上受前些年太多假拍、拍假現象的影響,令部分參與者信心不足。“手中握有精品的人誰不想賣出高價呢?於是紛紛前往北京、香港等地送拍。”對於那些新入市的買家來説,保真承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他們增加信心。有業內人士如此分析道。

  不過,記者觀察發現,在整個藝術品市場中,承諾保真的依然是極少數,只有部分奇石、翡翠等資源型門類相對多見。“對於這一類東西國家有相關檢測機構,起碼可以出具證書保證這個材料是真的,但至於到底值多少錢,那誰也説不準。”

  經營機構:嘗試請藝術家親屬鑒定

  藝術品保真,難度不言自明。就像《功甫帖》事件,一時間眾説紛紜難辨真假。

  “前年保真拍賣會上有一幅黎雄才的作品,因為沒有上款人,當時有專家拿不定主意,我們就從專場中剔除了。後來預展的時候,也有一些人對這件作品有異議,但上拍後還是有行家買走了。”彭先生認為,但凡有爭議的作品,拍賣行需要從畫風、紙質、來源等多方面等來衡量、鑒定。當買家提出異議時,再去找相對權威的鑒定者,比如作者的家屬、後人、學生等。“去年也有一件關山月的作品,找到其家屬,而他們一看就記得當時創作的過程,確定是真品。另一件陳大羽的作品,我們也拿到陳大羽的工作室,由他們出具了鑒定的證書,這樣作為仲介的拍賣行承擔的壓力和風險也小一些。”

  去年9月底,本報《贗品橫行 畫家親屬上陣打假》一文曾揭露了本地某中小拍賣行預展嶺南畫家周波作品時被畫家親屬直指為假貨的現象,拍賣行最終迫於輿論壓力對拍品做出撤拍處理。

  “第一場拍賣,我們有幸徵集到了一批國內名家的油畫,得自同一位藏家。我們也很謹慎,通過各種方式試圖與畫家本人取得聯繫,並把作品圖片發過去請求鑒定。”一家拍賣行的總經理陳女士也贊同這種把關方式。

  她還把關山月的拍品拿給關山月的女兒鑒定,但是結果卻是贗品。“當時我心裏很難過,但還是沒有上拍。”陳女士説。她坦言,幾乎所有的書畫、油畫都找到了畫家、家屬鑒定,但是確實有一件沒有找到畫家霍春陽,原因是藏家是她熟知多年的朋友,而且作品是1996年在汕頭展覽中購買的,作品還曾出現在外地的拍賣會中。

  經過幾方確認,這件作品上拍後順利成交,而後畫家向其確認確實是自己的作品。“我的標準一是買的人賣的人都高興,二是買的人以後再送來,我還能收,東西還能再流通。”

  記者了解到,越來越多的藝術品經營機構目前都在嘗試跟藝術家本人合作,對早期流傳出去的作品進行鑒定和認證。

  拍賣行:需在作品的篩選上下功夫

  藝術市場評論家金戈認為,儘管有人對某些天價成交持懷疑態度,但業內仍將拍賣作為一個展示的平臺,關注上拍的作品的品質和價格。“畫家本人或直系親屬願出面鑒定,應該算是有利因素之一,不過也有些藝術家也不願意出面,可能覺得會得罪市場上的某一方。還有拍賣行功課做得不夠,贗品變成了漏網之魚。有藝術家對我説,市場流通的冠著自己名頭的作品,贗品數量是真品的10倍。這對市場各方參與者都是極大的傷害。”

  他表示,現在企業收藏很時興,一些企業家被某些無良掮客忽悠買假。“所以正確的市場引導、梳理很重要,而拍賣行也需要在篩選上下功夫,儘量選擇那些有學術價值的、執著于藝術的畫家作品,摒棄那些社會活動家和專門炒作的人。”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