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聚焦農民工進城買房:房價高買不起 銀行貸款難

2016年01月29日 09:45: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居有所安,新市民才能在城里落地生根。房子不必很大很好,能滿足基本需求就行。但實現這個心願,挺難。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産市場。”會議發出明確的政策信號,就是鼓勵、吸引農民工在城裏買房、租房。

  新市民在城裏居住現狀如何?他們購房的意願是否強烈?要在城裏有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港灣”還有哪些有形、無形的障礙?請看本報記者的調查。

  ——編 者

  “只有攢不夠的錢,沒有吃不了的苦”,免費的集裝箱房、隔板房雖然條件艱苦,很多農民工卻選擇住在這裡

  1月22日上午8點,南京市棲霞區仙林湖小學工地旁的集裝箱房裏,費師傅已經煮好了麵條,等工友起床吃早飯。記者輕敲開一扇房門,一股夾雜著體味的熱氣從門縫竄了出來。

  “集裝箱房有空調,不會熱著凍著,不過一間屋住兩個人,空氣還是不新鮮。”住在這裡的許廣興告訴記者,他每天能掙220元,對目前的住宿條件比較滿意。“施工時間短,兩三個月就結束,到時候用車拖走集裝箱,這比搭工棚方便多了。”他説。

  被問及如何洗澡、去哪上廁所,許廣興有些不好意思地指著不遠處用塑膠布圍著的地方説:“現在就搭了一個簡易廁所,過些日子會有沖水的廁所。洗澡是在集裝箱裏,有太陽能熱水器。這條件比前些年出來打工時強多了。”

  棲霞區金地湖城藝境建築工地旁的隔板房裏,有楊天成和妻子方玉芝的“家”。11點,楊天成從工地回來,因為天冷,他的鼻涕和灰塵已經糊在了一起。去公共水房打了熱水洗完臉,老楊出去買飯。“這裡沒食堂,去外面的小店買。”

  一份面筋炒肉5塊錢,兩份米飯2塊錢,屋裏沒有飯桌,妻子下班回來兩人就坐在床邊,把菜放在椅子上,開始吃午飯。

  楊天成來自湖北襄陽。“我們遠離家鄉外出打工,就是為了掙錢,供孩子唸書、結婚,預備自己養老。只有攢不夠的錢,沒有吃不了的苦,別的方面能省就省唄。”楊天成説,現在住的隔板房雖然沒有空調,做不了飯,澡堂子也四壁漏風,但這些都能將就。“已經挺好的了,還免費給我一間夫妻房。就這,一個月也要花1000多塊呢。”

  謝祥宏、黃小青夫婦來自江西,丈夫是裝修工,妻子則是家庭主婦。“17年前剛來南京的時候,我倆就住在工地上,吃了很多苦。後來有了孩子,就開始租房子住。” 黃小青夫婦為了孩子上學,搬了好幾次家。現在他們一家人住在一幢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樓房裏。進出小區的路很窄,兩邊都是小攤雜貨店。黃小青的家在4樓,兩室兩廳的房子共有60平方米左右。客廳不大,擠得滿滿噹噹,一個小桌子上擺滿了孩子的作業本和書。“老大已經讀高一,閨女上小學三年級。房間小、不隔音,一個孩子聽英語錄音,另一個就嚷嚷。”黃小青説。

  房價持續上漲,那些學歷低、收入不穩定又拖家帶口的人,並沒對定居大城市抱有太多希望

  “如果不買房子,自己始終不屬於這個城市”——採訪中,很多新市民認為,擁有一套房子,是他們在城市辛苦打拼的目的。

  在南京某工地做管理工作的李晨光今年27歲,已經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妻子又懷了二胎,在徐州市娘家養胎。“兩個姐姐都在南京工作,要是我有房子,就能把父母接來,一大家子就團圓了。”在李晨光關於小家庭、大家族未來的規劃中,房子不可或缺。

  “以前我倆覺得租房住就行,2013年孩子出生後,必須得考慮買房的事兒了。”黃萍和丈夫的戶口都在山東老家,想讓孩子獲得南京戶籍,入讀當地的公辦小學,買房子是唯一現實可行的途徑。“為了孩子豁出去了。再説現在房價漲得厲害,早買比晚買划算。”

  “再苦也要留下來,找個丈夫、生兒育女。”25歲的袁馳來自黑龍江齊齊哈爾,來南京一年,她就喜歡上這個城市。“每次走過大街小巷,看到那麼多居民樓的窗戶亮著燈,我就想,什麼時候有我一間房就好了。”小袁説,她經常在心裏“裝修”自己的房子、擺放傢具。

  記者發現,像袁馳這類“城漂族”,年輕、有學歷、有份穩定收入,在他們心中,自己就是新南京人了,雖然眼下生活漂泊,總有一天能在大城市定居下來。而那些學歷低、收入不穩定又拖家帶口的人,並沒對定居大城市抱有太多希望。

  不管想不想買房,真正能在大城市“買得起、住得下”的農民工和“城漂族”並不多:

  ——房價只漲不跌,高得“踮腳都夠不著”,許多農民工認為城裏的房買不起、不值得。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2015年12月70個大中城市房價變動情況,南京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二手住宅價格分別環比再漲1.2%和0.9%,也是自2015年3月以來的第十個“雙漲”。

  1月19日開始,南京急劇降溫;23日,大雪紛飛。隔板房裏沒有空調,很多人都離開了,可楊天成還得等。“説好每人每天110元,但現在每個月只發1500元的生活費,還有一半的工資在老闆手裏。收入這麼低,在南京肯定買不起房。”楊天成説,現在襄陽市區的房價每平方米也5000多元,對他夫妻倆來説仍屬於“踮著腳都夠不著”的價位。“城裏娃畢業後想買房,家裏還能給湊個首付,我們有啥?在大城市這點收入不夠開銷的。”他説。

  柏師傅在南京一處工地當管理員,家在南京城郊。幾年前,他在南京市區買了房子。“現在村裏蓋得好好的房子空著,又欠著銀行100多萬元的債。如果不在城裏買這套房子,有這100萬元,我這輩子過得挺舒坦。”他覺得,市郊農民非要到城裏買房,大都出於攀比心理。“買不起硬買,自己辛苦自己後悔。私下裏聊,都説不值得。”

  ——房租稍微提價,就得“整月吃泡麵”,不少新市民覺得生活品質將為此大打折扣。

  袁馳目前在培訓機構工作。在老家親友眼中,她算是生活體面的“白領”。事實上,以她的收入,在南京生活仍需要精打細算。她給記者看了月度開銷明細:收入4000元,支出3394元,本月結余606元。

  “我跟別人合租的兩居室,連水電費一個月不到1000元。每天上班路上要花兩個多小時,周邊環境也不好,人員混雜,我一個女孩子下班晚了挺害怕。”袁馳説,租住在這兒,就是圖房租便宜。“市中心那邊的房子,房齡四五十年的一間也得每月1500元,好一點少説2000元。交了房租,日子可就難過了,只能整月吃泡麵。”袁馳説。

  “我們也不會一直租房子待下去,現在的租金是每個月1800元,已經是我們能負擔的極限,再漲就頂不住了。戶口不在這兒,看病養老,新農保、新農合都在老家,轉不過來。”黃小青和丈夫打算等兒子考上大學,全家就搬回江西老家,畢竟農村和縣城生活成本低。

  銀行貸款難、宅基地抵押變現難、社保權益“流轉”難;難題不解,新市民不安

  即使下決心在大城市裏買房,實際困難還是不少。

  對李晨光來説,家人拼湊一點,三四十萬元的首付勉強付得起,但辦按揭貸款非常難。“銀行説我工作不穩定,又沒有繳過社保,不給貸。”李晨光説,他理解銀行對農民工購房貸款放貸謹慎的原因,“我們流動性大,貸款風險較高,銀行在後續管理方面有很多麻煩。可是如果沒有貸款支援,市民買房都很困難,更別説我們農民了。”

  銀行商貸走不通,公積金貸款行不行?記者了解到,很多城市在公積金貸款方面,都做了如下規定:具有穩定就業的借款人申請公積金貸款前連續六個月(含)以上正常繳存住房公積金,可以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雖然有“政策窗口”,但對工作不穩定、無法連續繳存住房公積金的農民工來説,申請到貸款的希望依然很渺茫。李晨光説:“沒交過公積金,怎麼可能貸得到公積金貸款呢?”

  “商貸渠道不暢,公積金有政策但無法受惠,根本原因還是農民工工作不穩定。”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何雨博士認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想買房的農民工要盡可能找份穩定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保部門要加強五險一金的收繳,以保障進城務工農民的權益。

  採訪中,很多想在城裏買房的農民工都提到,他們在老家有很寬敞的住宅,宅基地面積也很大,目前空著非常可惜。“如果能夠自由買賣、抵押貸款,老家的大院子、三層樓,能抵得上南京城裏的兩居室嗎?”楊天成跟記者打趣。

  為加大對“三農”的金融支援力度,國務院于2015年8月發佈了《國務院關於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産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賦予“兩權”抵押融資功能,維護農民土地權益。在防範風險、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政策基礎上,穩妥有序開展“兩權”抵押貸款試點。

  “這個政策裏有個‘死結’:在目前承包權和宅基地權無法交易的情況下,用來抵押的‘兩權’對於銀行都是沒有用處的資産。”據何雨了解,銀行對此反應並不積極。“如果你是銀行,貸款給農民,他還不上錢時,農村土地和房子的所有權又不能轉移,你拿著農民抵押的土地和房子又能怎麼辦?”

  “此外,還應改變目前養老、醫療等財政補貼劃撥地方財政的做法,讓這些‘權益’跟戶籍分離,都補到‘人頭’上,能錢隨人轉,讓那些在城裏租房的新市民,也能和‘老市民’一樣平等地享有公共服務。這是改善新市民心理預期,把他們留在城市的可行措施,也是活躍城市房屋租賃市場的現實手段。”何雨説。

[責任編輯:李振]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