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地產  > 正文

多家房產中介退出搜房網 稱“端口費”過高

2014-08-06 09:48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8月5日下午,上海19家房產中介公司同時宣布,因端口費用過高等問題,從當日起對搜房網發動新一輪的退出活動。而早在今年6月,搜房網就在北京、廣州、成都等多個城市遭到房產中介的公開決裂。

  據業內人士稱,這些中介佔據上海市場份額半壁江山,其退出行動或對搜房網在上海的房源造成影響。如果矛盾進一步激化引起連鎖反應,其他城市的中介也有可能跟進效倣,影響搜房網在各地的業務。

  退出根源于“端口費”過高

  一家中介高管曾表示,此次矛盾的根源在于“端口費”,搜房網開始作出降低端口費的表態,而後又採取變相漲價的方式,從而引起中介的集體不滿。

  據了解,搜房網採用的是端口收費方式,而端口的排列順序則要看付費多少。付費多,該中介的房源排名就會在前面,付費少的房源信息可能就很難找到。5年來,搜房的端口套餐費用上漲了10倍。另外,對于搜房網同時收取PC端與手機端兩重費用,不少中介也是怨言頗多。

  事實上,房產中介對于搜房網的不滿由來已久。我愛我家集團控股公司副總裁胡景暉就曾表示“搜房網的收費太高了”。

  今年5月、6月,杭州、深圳、青島、南京等地房產中介就曾聯合撤出搜房網。包括我愛我家在內的9家杭州房產中介公司聯合宣布,下架其在搜房網杭州站的所有房源,原因同樣還是過高的端口費。而這些中介公司壟斷了杭州當地市場80%以上的二手房房源。

  對于房產中介的聯合抵制,搜房網也曾于6月11日發布《搜房網致合作夥伴的一封信》給予回應,表示將讓利5億元,對集團全線產品在現有折扣基礎上再打六折,而且無線端口的使用從收費改為免費。

  但這似乎並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雙方矛盾。此次事件中,上海的房產中介聯盟指責,搜房網公然違約、暗箱操作、擾亂市場,存在失信行為。

  對此,記者致電搜房網市場部,其媒體負責人表示,搜房網對此事件暫時不予置評。而參照早前杭州等城市的同類事件,搜房網做出的回應似乎並未奏效。

  搜房試水房產O2O

  “搜房網與房產中介的矛盾激化,主要是因為行業不景氣,市場成交量下降。”中投顧問房地產行業研究員殷旭飛分析說,線下中介與線上房產信息平臺均面臨收益銳減的情況,自身壓力很大,因此雙方對收益與成本都很關心。

  殷旭飛認為,搜房與線下中介中間的利益矛盾由來已久,就目前的市場行情來看,對線下中介而言,即使繼續將房源放在線上,能夠實際成交的機會也很小,相對來說此時撤下房源的損失更小。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房產網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住宅購買和租賃的信息集散地。但房產網站和傳統房產中介的矛盾也日益積聚。此前,北京房產中介對安居客的抵制就已經暴露出了線上房產電商與線下房產中介既相互依存又爭奪利益的深層矛盾。

  “房屋租賃活動較為頻繁,或將促使短期房屋租賃轉向更加專業的網站,畢竟搜房主要以一、二手房售賣為主。”殷旭飛認為,目前情況下,線上平臺可開拓其他利潤來源,線下中介可以拓展其他營銷渠道,減輕對雙方的依賴,協商解決問題。

  而搜房對于和線下中介公司的衝突,似乎正在尋找另一種解決方案。

  今年7月10日,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房產中介公司世聯行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向北京華居天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等9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1.39億股股票。

  此次入股世聯行的華居天下,即為搜房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主要負責經營國內二手房和租房市場的平臺公司。而就在同一天,在香港上市的中介公司合富輝煌也發布公告,稱與搜房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搜房將以17%的持股比例成為合富輝煌第二大股東。

  搜 房網董事長莫天全也公開表示,目前房地產電商仍存在許多不足,此次與世聯行等代理商的合作有助于完善其電商的功能,進一步拓展市場份額。作為全球最大的房 地產家居網絡平臺,搜房網與世聯行、合富輝煌的三強聯手可以分別發揮搜房網線上客戶及世聯行、合富輝煌線下銷售優勢,直接介入到成交環節,完成產業鏈的整 合,更全面地滿足新房和二手房的市場需求。

  中原地產項目部總經理黃韜表示,中原在各個城市會有根據當地情況的策略,但房產走向電商是趨勢。未來中介和網站還是要走向共贏!

  (●南方日報記者 牛思遠 彭琳 實習生 溫柔 許珩)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