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低迷,整個行業都難言樂觀,但有一批“操盤”者比任何人都焦急,他們所操盤的,正是曾背負盛名的“地王”項目。
近日,2010年的北京“薊門橋地王”項目,終於取得了預售許可證。但自2012年以來,北京樓市的四個“地王”項目,均因各種原因未能入市銷售。這些“地王”雖曾風光一時,如今卻受困于低迷的市場環境。分析人士認為,即便這些項目能夠入市銷售,前景也不容樂觀。
在此前的市場下行週期中,曾出現過“地王”項目“中招”的案例。分析指出,儘管北京樓市仍然存在供不應求的大背景,但房地産市場正在告別狂熱,趨於冷靜。如何從高成本中“解套”,仍然是“地王”和高價地項目面臨的難題。
主動減速
今年7月,位於北京薊門橋區域的“保利海德公園”項目獲批預售證,預售價為9.7萬元/平方米,為今年新入市住宅的最高單價。至此,醞釀了4年之久的“薊門橋地王”項目終於入市。
該項目預售證的獲批,正在使其他的“地王”項目感受到壓力。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發現,2013年以來,北京樓市的“地王”項目,目前尚無一個入市。
2012年7月11日,中赫置地以總價26億、單價4.2萬元的成本拿下北京萬柳地塊,成為當時的單價“地王”。項目曾在去年年中和今年年初多次傳出入市的消息,但直到如今仍未最終入市。有分析認為,該項目12萬-15萬元/平方米的單價水準,使之無法獲取預售證。
2013年7月3日,懋源地産以17.7億元的總價,競得北京豐臺夏家衚同地塊,剔除保障房面積後,樓面地價達到4.58萬元/平方米,成為北京單價“地王”。據了解,該項目僅僅處於規劃設計的前期階段,尚未動工,入市時間無法確定。
2013年7月24日,中糧地産以23.6億元總價拿下孫河地塊,剔除保障房,商品房部分樓面價高達4.84萬元/平方米。但在同區域的其他項目陸續入市後,該項目仍無入市消息傳出。項目負責人表示,項目的規劃設計尚未完成,入市時間和價格均未確定。
2013年9月4日,融創力壓競爭對手,以總價43.24億元拿下農展館地塊,樓面價折合7.3萬元/平方米,成為全國“地王”。據悉,該項目正處於建設階段,但入市時間和價格均未確定。
分析人士認為,“地王”項目難以入市的主因有二:一是由於定價太高,無法獲批預售證;二是由於市場低迷,企業自發放緩了開發節奏。其中,後者被認為是主要因素。
審慎擇時入市
眾多“地王”項目之所以主動放慢步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北京樓市曾有“前車之鑒”。
2009年12月,遠洋地産以48.3億元的價格拿下亦莊新城“地王”,折合樓面價18000元/平方米。2011年9月,地王項目“遠洋天著”正式入市,共推66套房源,擬售均價為40000元-47000元/平米。但兩個月後的11月,項目再推76套房源,擬售均價為32000元-44000元/平米,比第一次開盤下調了不少。
儘管如此,項目的成交情況仍然不佳,不僅開盤一個月“零成交”,而且半年之內成交情況尚不足50%。項目的成交價格遠低於預售均價,僅比拿地時的樓面價高出8000元/平方米左右,可謂“貼地飛行”。
無獨有偶,2010年3月以27500元/平方米單價誕生的“大望京地王”,同樣遭遇類似的情形。儘管項目最終售罄,但銷售週期過長曾一度給企業帶來不小的資金壓力。
這兩則案例在北京房地産界廣為流傳。業內人士指出了兩點原因:入市時機不佳(恰逢樓市調控後的市場低迷期)、項目定價過高(土地成本較高所致)。
“拿地時越風光,賣房時壓力越大。”北京某知名房地産項目策劃人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市場變化難以預料,項目很難做到準確“踩點”。加之“地王”項目會沉澱大量資金,因為一個高價地項目而拖累企業發展、甚至拖垮企業的現象屢見不鮮。
如今房地産市場的低迷態勢,比2011年有過之而無不及。且土地成本比此前兩年有大幅提高,使得項目定價愈加高企,難以通過預售審批。該人士指出,最近兩年誕生的“地王”項目,面臨的市場環境要複雜和艱難得多,審慎入市也是情理之中的選擇。
調整或持續
儘管市場低迷,但“保利海德公園”項目的入市,仍被視為給高端住宅市場帶來好消息。多數受訪者認為,今年下半年,北京“限價令”開閘將是大概率事件。這也意味著,不少“地王”項目將獲得入市的機會。
但對於這些項目的前景,多數業內人士並不樂觀。“今明兩年,北京豪宅市場有風險。”世聯行執行董事劉春岩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現有的信貸、稅收等政策傾向於照顧剛性需求,對高端住宅購房者不利。
劉春岩還認為,近些年來,由於配建制度的存在,北京誕生多宗高價地,同時也加劇了豪宅市場的競爭壓力。因此,“除非特別好的地段,否則‘地王’項目的溢價空間很小,銷售壓力很大。”
仲量聯行近日發佈的報告也認為,受困于經濟增速放緩,高端物業的升值空間有限,不僅上半年成交量低迷,未來一段時間的市場前景也不看好。
近幾年來,北京土地市場火熱異常。2010年誕生的兩宗“地王”,單價均不超過17000元/平方米。但3年之後,“地王”門檻已躍升至7萬元/平方米大關。土地成本的提升也推動房價“水漲船高”,並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市場購買力。
分析人士認為,年初出現的降價現象,證明北京樓市正在出現自發調整,市場繼續上漲的動力不足。且由於市場供應的逐漸增加,供需缺口縮小,使得本輪調整有可能持續較長時間。因此,過去兩年誕生的高價地和“地王”項目,將可能受困于低迷的市場環境而難以“解套”。過去曾享有的“地王”光環,甚至可能成為企業的負累。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