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南京"金三銀四"成色不足 樓市成交量同比下滑30%

2014-05-05 11:02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轉發 列印

  每經記者 查道坤 發自南京

  作為樓市傳統旺季的“金三銀四”,大都是成交量的高潮,但是今年南京樓市交出的成績單卻不盡如人意。

  南京網上房地産統計數據顯示,三、四月份南京商品住宅共認購14332套、成交11369套,比去年同期分別下跌了21.3%和30.7%,今年南京第一個樓市旺季的氣勢明顯減弱了不少。

  房地産行業專家張建初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説,南京樓市成交量下滑,與全國樓市的大環境有很大關係,“全國多個城市曝出樓市價格大幅下跌,樓市崩盤論四起,再加上信貸收緊,這都讓購房者對買房持謹慎態度,不少購房者並不急於購房,導致今年金三銀四成色不足。”

  住宅成交量下滑三成

  被譽為樓市傳統旺季的 “金三銀四”,今年卻成色不足。

  根據南京網上房地産的統計,剛剛過去的三、四月份,南京全市共新推商品住宅1.7萬餘套,同比增加了15%,但成交量只有1.1萬餘套,同比下降了30%。

  其中,3月份南京共成交商品住宅5086套,4月成交6283套,兩月共成交成交11369套。

  成交量的不足,也推高了南京樓市的庫存量,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2日晚上9點,南京可售商品住宅達到36931套。3月1日,南京的可售商品住宅才33070套。

  對於南京樓市成交量的下降,張建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説,南京樓市成交量的下滑,與目前全國樓市的大環境有很大關係,“全國多個城市曝出樓市價格大幅下跌,樓市崩盤論四起,再加上信貸收緊,這都讓購房者對買房持謹慎態度,不少購房者處於觀望態勢,並不急於購房,所以導致今年‘金三銀四’成色不足。”

  江蘇省房地産研究所所長李智認為,現在樓市已經出現分化,“雖然一、二線城市的市場環境要好于三線城市,但一季度一、二線城市住宅市場交易量仍不可避免地出現下滑,價格也有所鬆動。而同一個城市中,不同樓盤的交易也呈現分化,且比較明顯。

  同時,樓盤降價開始蔓延,在地方政府救市可能性不大的情況下,開發商應該及時謀劃自救,合理調整項目定位、價格等,否則真要等到市場崩盤時就為時已晚了。”

  在二手房方面,據南京網上房地産數據統計,4月南京二手房共成交5714套,不但環比3月的5882套小幅下跌了2.9%,同比去年4月的11654套也下降了51%。

  “今年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去年下跌屬於正常,因為去年三、四月份,國內曝對二手房徵收20%的差額所得稅,導致諸多城市二手房成交量爆發,其中南京兩個月成交量均突破一萬套,所以今年二手房成交量相比去年出現下跌局面,屬於正常回落。”張建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説。

  土地出讓面積大增158%

  樓市成交量雖然下跌,但是土地市場卻並未出現下滑。

  據南京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28日,南京國土局在過去的三、四月份共成功出讓17幅地塊,出讓總面積121.52萬平方米,成交金額138.27億元。同比去年“金三銀四”,出讓面積增加158.25%,成交金額也增加了56.5%。

  在“金三銀四”,南京土地市場出現兩幅地王,分別為被新城地産拿下的仙林湖G07地塊,以及被愛濤拿下的江寧G13地塊。其中G07地塊樓面地價達到了8134元每平方米,G13地塊則為10858元每平方米,而G13地塊也是江寧誕生的首幅萬元地。

  需要説明的是,雖然土地出讓量同比去年大幅上漲,但是南京土地市場整體呈現冷清態勢,諸多地塊因為只有一家房企參與,而被以底價成交,這與往年的火爆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4月18日南京舉行的土地拍賣中,4幅地塊僅僅用了5分鐘時間,且都以底價成交。對此,張建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説,“南京土地市場遇冷這與今年二月南京出臺的90、50政策有很大關係,政策規定了每幅地塊出讓的最高價格,一旦高出最高限價,將改為競配建保障房面積或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開發商拿地的熱情。”

  此外,張建初還對記者説,“土地市場遇冷反映出市場未來走勢的不明朗,因此開發商持謹慎態度。對開發商來説,上半年最主要的任務是把存貨進行一定的週轉,為下半年土地獲取做一定的資金考慮。同時,開發商理性拿地也是市場向好的一面發展,盲目拿地推高地價,除了對開發商來説是累贅之外,也將推高樓市的價格。”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